[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沥青基炭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66782.4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4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邱介山;肖南;郝明远;王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587 | 分类号: | H01M4/587;H01M10/054;C01B32/15;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21208 | 代理人: | 王树本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钠离子 电池 负极 材料 沥青 纳米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沥青基炭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对基于能源互联网的近零碳排放推广非常期待,这对分布式储能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新能源电动汽车、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回收等领域也迫切需求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兼顾的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子产品、便携式设备和电动汽车。然而由于锂资源有限、锂电池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其在大规模储能体系中的运用十分有限。钠与锂属于同一主族,化学性质相近,且储量十分丰富,钠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将远低于锂离子电池,开发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应用于大规模储能体系合理可行。
由于钠离子的半径较大,钠离子电池研究中使用的炭基负极材料主要为碳层间距较大、石墨化程度较低的硬炭材料。硬炭前驱体主要为生物质、高分子聚合物、树脂等,其中沥青基硬碳负极材料具有高炭收率、适宜的碳层间距和优异的导电性,有望在商业化钠离子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
硬炭负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会影响材料与电解液接触面积、钠离子扩散路径等,最终影响材料电化学性能。专利CN105098186A将硬碳前驱体与软碳前驱体混合后经交联、固化、炭化等处理后,得到无定型炭材料应用于钠离子电池,但是该方法制备的硬炭负极材料为微米级颗粒,电解液和负极材料接触不够充分,影响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设计构筑高储钠活性的硬炭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其中具有多级孔道结构的硬炭纳米片具有与电解液接触面积大,钠离子传输路径短等优点,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杂原子掺杂可明显增加材料表面可逆储钠活性位,有助于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因此,杂原子掺杂的炭纳米片有望应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传统炭纳米片以金属氧化物为模板,炭化后需要酸洗去除模板,制备工艺复杂且易污染环境,制约了其大范围应用。本发明从煤沥青出发,采用环境友好、易操作的盐模板法,结合特殊炭化工艺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储钠性能的杂原子掺杂硬炭纳米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沥青基炭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从煤沥青出发,采用环境友好、易操作的盐模板法,结合特殊炭化工艺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储钠性能的杂原子掺杂硬炭纳米片。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原料来源丰富,所制备的硬炭纳米片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具有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好和循环性能优异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沥青基炭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首先将无水乙醇置于反应釜中,再将氯化钠饱和水溶液逐滴加入无水乙醇中,蒸干溶剂制得氯化钠模板,温度控制在90-120℃,所述氯化钠饱和水溶液与无水乙醇体积比为1:1-10;
步骤2、将中温煤沥青溶于氮甲基吡咯烷酮并置于油浴中,再向其中加入由步骤1制得的氯化钠模板,混合均匀后,加热蒸干氮甲基吡咯烷酮,温度控制在200-210℃,再将上述混合物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投放管式炉中进行炭化处理,温度以2~10℃/min升温速率升至650~850℃,炭化时间控制在1~3h,所述惰性气体选自氮气或氩气中的一种,中温煤沥青与氮甲基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20-50,中温煤沥青与氯化钠模板的质量比为1:1-20;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炭化处理后样品冷却至室温取出,采用去离子水洗涤氯化钠模板,干燥得到纳米片;
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纳米片在氨气和氩气混合气氛下投放管式炉中进行炭化处理,温度以2~10℃/min升温速率升至900~1100℃,炭化时间控制在1~3h,冷却至室温取出,制得目标材料沥青基炭纳米片,所述氨气与氩气体积流量比为1:0.25-4。
所述方法制备的沥青基炭纳米片,作为负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上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67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