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计算计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65272.5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9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管海兵;姚建国;徐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14 | 分类号: | H04L12/14;H04L2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服务 等级 协议 计算 计费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计算计费方法,包括步骤1:由用户自主选择计算任务的类型;步骤2:根据任务的类型得到任务的用户服务等级协议要求,即SLA要求;步骤3:云服务商根据任务的类型和SLA要求预估所需的云计算资源,并计算出相应的价格发送给用户确认;步骤4:若用户不接受价格,返回执行步骤1;若用户接受价格,则根据确认的价格进行计费。本发明基于不同云计算任务的服务质量要求进行动态定价,实现云用户可量化服务与价格的有效映射,不需要过度申请资源以保证服务质量,而只需要确定所需的服务等级协议,在解决用户过度申请问题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云计算资源利用低下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领域,具体地,涉及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计算计费方法。
背景技术
云计算是当下一种新型的网络计算模式,它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易伸缩的基于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服务,它是计算机集群、网络和虚拟化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通常维护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形成支撑计算服务的资源池,向上层提供中央处理器、内存、网络、磁盘等资源抽象。用户进行云计算任务,只需申请使用所需的计算资源,而无需考虑集群的具体配置。在这一模式中,云用户需要为他们所申请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支付费用。
国内外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商都制定自己的计费标准。以亚马逊为例,其提供的Amazon EC2是一种Web服务,可以在云中提供大小可调的计算容量。Amazon EC2提供按需实例、预留实例、竞价型实例等租用付费方式。按需实例按小时支付计算容量费用,竞价型实例对空闲Amazon EC2计算容量进行竞价,预留实例可以提供容量预留,更适合使用率稳定的应用程序。总的来说,国内外云计算计费虽然形式和细节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从云计算资源出发来计算费用,即按量按时计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情景来细化计费方式。随着云的大规模使用和普及,人们对云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云进行处理的数据量不断攀升。然而在云计算模式中,用户对自己提交的计算任务所需的计算资源往往估量不准确。如果资源申请过少,任务的性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任务失败。因此,云用户大多选择申请超过任务最大需求量的计算资源。过度的资源申请不仅需要用户支付更多的费用,而且会导致云系统资源利用率低下,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而在如今的云计算使用与计费模式下,过度的资源申请是云服务商无法控制的,因为资源申请的数量由用户决定,云服务商只能调度管理可控的云资源。
云计算资源过度申请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户需要根据计算任务的服务质量(即QoS)来申请相应的资源,但是用户对计算任务所需计算资源不甚了解,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任务资源需求的多样性以及任务运行时资源需求的多变性。任务可以分为CPU密集型,I/O密集型,Network密集型,甚至混合型等等,用户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判断准确。同时,在愈加复杂的云环境下,为了满足多租户多资源的优化分配,云资源的管理和调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直接影响云计算的性能和利用率。考虑多租户、多资源等因素,以及性能隔离、异质资源组合等需求,新型的云计算使用计费模式亟待建立。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科学研究都集中在云服务商如何调度管理可控的云资源以达到高效云计算的目标,却忽略云计算使用与计费模式的弊端。实现新型的云计算使用计费模式正是本发明的出发点和创新点。本发明彻底改变目前云计算的使用计费方式,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源使用计费模型,根据不同任务在不同服务质量限制下的资源需求,指导任务更好地配置资源。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云计算计费模式,能够基于不同云计算任务的服务质量进行动态定价,从而实现云用户可量化服务与价格的有效映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计算计费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云计算计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由用户自主选择计算任务的类型;
步骤2:根据任务的类型得到任务的用户服务等级协议要求,即SLA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52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