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市道路、桥梁雾化水除尘降温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60151.1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0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江祥林;易汉斌;俞博;张冬兵;曾国良;赖毅;李小宝;糜江;李德慧;谭子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H3/04 | 分类号: | E01H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旭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83 | 代理人: | 琼伟格 |
地址: | 330013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道路 桥梁 雾化 除尘 降温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尘降温设备,尤其是一种城市道路、桥梁雾化水除尘降温。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的保有量也在快速增长,由此带来了各种交通污染问题,其中,机动车扬尘已成为城市道路扬尘的主要来源。扬尘颗粒物中的PM2.5-PM10是损害呼吸道健康的重要指标,会使肺纤维化,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病变,造成过敏、哮喘和废气中。在所有收到道路尘土污染侵害的人群中,道路清扫保洁员特别是人工道路清扫保洁员,因工作期间长期暴露在道路环境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并且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人工道路清扫保洁员患呼吸道、肺部疾病的几率逐年加大。现有除尘方法主要还是依靠洒水车洒水降尘,该方法工作效率低,作业时往往占据一个车道的位置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并且浪费水资源。
车辙病害是目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的破坏形式之一。此病害并不是行车荷载所产生变形的长期积累结果,而经常是在高温季节的短时间内便产生较深的车辙,其原因就是沥青路面的实际温度超过了沥青结合料的软化点,致使沥青路面的实际温度超过了沥青结合料的软化点,致使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急剧下降。高温季节在路面上洒水,使里面温度始终保持在沥青结合料的软化点一下,可防止车辙的产生,但目前仍没有相应的降温设备能够高效地实现路面的降温。温度作为一种外荷载作用于桥梁结构,对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往往是不利的。特别是对于曲线桥而言,高温的作用导致桥梁偏位的事故时有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降低城市道路、桥梁扬尘同时又能在高温季节降低路面温度,以改善城市环境并且提高道路及桥梁结构使用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城市道路、桥梁用雾化水降尘降温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一种城市道路、桥梁雾化水除尘降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管;
在连接管上并且与其连通的多个出气管;和
连接在连接管两端的两个雾化器,其中每个雾化器连接有温度传感器、PM10传感器、风机以及进水管,
其中,所述雾化器包括,出雾口、控制设备、制雾单元,储液槽;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储液槽连接;所述出雾口与所述风机、所述连接管三者相通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设备通信连接,所述PM10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设备通信连接;所述控制设备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PM10传感器传输的信号来控制雾化器和风机工作。
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在路面或路灯杆上。
所述PM10传感器分设在路灯杆上。
所述多个出气管平行设置在绿化带或马路牙侧面,。
所述雾化器设在绿化带里或窖井里。
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出气管是由塑料制成的。
一种利用上述的设备进行城市道路、桥梁雾化水除尘降温方法,包括:
检测步骤,利用温度传感器和PM10传感器分别对路面温度或PM值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值传输给控制设备;
控制步骤,当检测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或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预定浓度时,控制设备发出指令,雾化器、风机开始工作,同时打开进水管;
喷雾步骤,雾气通过风机经过连接管在出气管喷向路面、通过雾化水对路面或桥面进行降温或除尘处理。
城市道路、桥梁雾化水除尘降温方法,还包括在喷雾步骤之后,当温度传感器和PM10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达到或低于设定的预定值时,控制设备发出指令,雾化器、风机停止工作,同时关闭进水管。
所述预定温度为45度。
所述预定浓度为70μg/m3。
本发明解决路面滞留的尘土造,以及解决了沥青路面在高温作用下易产生的车辙病害,并且减小了内外温差对桥梁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相比传统的洒水车喷水除尘,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通过降低路面及桥面温度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了路面及桥梁结构使用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雾化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雾化器,2、温度传感器,3、PM10传感器,4、进水管,5、风机,6、连接管,7、出气管,8、出雾口,9、控制设备、10、制雾单元、11、储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601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