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分板及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58353.2 | 申请日: | 201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99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黄德春;章京;戴琳;史益强;王志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14 | 分类号: | B01D1/14;B01D1/18;B01D1/20;B01D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地址: | 210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分板 惰性 粒子 流化床 干燥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分板及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其中,气分板,区分为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自第一主面向第二主面开设有通气孔道,所述通气孔道包括直孔孔道和斜孔孔道,所述直孔孔道和斜孔孔道间隔交替设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现有的平板上将所有的直孔改成交替呈正方形分布的直孔和斜孔,因此待气流流经时,可使得气流各流束之间能够更加充分地彼此交叉与切割,从而起到强化气固两相流化及湍动的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化床干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直孔和斜孔沿径向交替排列结构的气体分布板以及在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流化床干燥器作为一类常见的工业操作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相比其他常见的流化床干燥器,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的研发、应用及推广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首次进行了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悬浮液、溶液及膏状物料的研究,并于70年代取得了初步进展,此后该类设备方才逐渐应用与推广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设计理论的突飞猛进,以及各领域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惰性粒子流化技术原有的缺点和不足正渐被逐一攻克或改善,因而该类技术再一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与传统流化床干燥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部填充了一定量的惰性粒子,围绕提升该类设备热质传递等操作性能的改进,主要是构件气化剂分布装置,作为流化床设备中最主要的装置又称作气分板,起着均匀布气和支撑固相颗粒的主要作用,其结构极大地影响着设备的传热与传质等生产操作性能。
同时可更有效地强化床内的热质传递过程,提升生产操作效率,此类操作称为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操作。与大量涉及气相流动的生产操作过程相似,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操作的生产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床内的气固流场分布,其中气分板等零部件的结构或尺寸正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实际生产中,惰性粒子流化床仍多采用传统的平板气分板,该类气分板虽易于加工和制造,但通常难以形成较佳的床内流场分布,流经后的气流常呈现单向、有序的流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设备热质传递性能的大幅提升,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或优化。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惰性粒子流化床制约设备热值传递性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直孔和斜孔结构的气分板,以提高设备热质传递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分板区分为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自第一主面向第二主面开设有通气孔道,所述通气孔道包括直孔孔道和斜孔孔道,所述直孔孔道和斜孔孔道间隔交替设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气分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直孔孔道和斜孔孔道以气分板的中心为中心点,满足同类型通气孔道呈正方形排列。
作为本发明所述气分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气分板的直径与所述通气孔道的直径比例为30~100:1,所述气分板的厚度与其直径的比例为1:50~300,开孔率在10.0%~25.0%之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气分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斜孔孔道的横截面为圆形,多个圆形横截面圆心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一主面的法线构成倾斜角θ,所述倾斜角θ在30°~60°之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气分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气分板为圆形,所述斜孔孔道沿所述第一主面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切线方向倾斜,倾斜方向统一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
作为本发明所述气分板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它还涉及一种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其包括反应主体,所述反应主体下端设置有进气口,上端设置有出气口,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应主体内部,将所述反应主体区分为流化空间和进气空间;进样组件设置于所述反应主体顶端,能够向所述流化空间内喷淋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83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