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相陶瓷透氧膜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57556.X | 申请日: | 2016-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4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杨维慎;曹中卫;朱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65/10 | 分类号: | B01D65/10;B01D71/02;C04B41/87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晓琴;张亚男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相 陶瓷 透氧膜 修复 材料 制备 方法 | ||
单相陶瓷透氧膜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Ca、Cu和Zn的碳酸盐或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与制备单相陶瓷透氧膜的组分混合,加入溶剂进行球磨,将混合粉体烘干后烧结得到粉体Ⅰ,取部分粉体Ⅰ再次加入溶剂球磨,离心分离,烘干,得到粉体Ⅱ;将粉体Ⅰ与粉体Ⅱ混合,得到所述修复材料。本发明制备了单相陶瓷透氧膜修复材料,并公开了利用其进行膜修复的方法,其利用熔点低于膜材料且与膜材料组成相近的材料来进行修复,可以有效的修复陶瓷透氧膜在制备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从而提高透氧膜的利用率和成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陶瓷材料,尤其涉及一种单相陶瓷透氧膜修复材料。
背景技术
陶瓷透氧膜是一类同时具有氧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的无机陶瓷膜,在混合导体透氧膜中氧离子是通过氧空穴机制来传导,为了维持材料内部的电荷平衡,电子在透氧膜中反向传导,这样不需要外加电路就可以实现透氧过程的循环操作。通过这种特有的氧离子空穴机制来传导氧离子使得混合导体透氧膜理论上有100%氧选择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化工等领域。
根据膜的结构,可以将陶瓷透氧膜分为管状膜和片状膜。传统的管状膜制备方法主要是塑性挤压法,这种方法所需要的设备简单,可以制备任意长度的膜管,并且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该方法需要将陶瓷粉体和有机添加剂在练泥机上混合制备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泥棒,然后将泥棒在挤管机上挤压成型。在制备泥棒的过程中有可能混进气体以及陶瓷粉体颗粒,在挤压成型膜管的过程中极易造成膜管的表面出现一些针状的小孔,这些的小孔的大小通常只有1μm-50μm,而这些缺陷在成型透氧膜管的过程中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了膜管在烧结后出现漏气的现象,一方面降低了膜管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膜管不必要的浪费。
为了提高透氧膜材料的氧渗透性能,流延叠层热压法制备的负载膜也是研究热点。流延成型是指在陶瓷粉料中加入溶剂、分散剂、粘结剂、增塑剂等成分,得到分散均匀的浆料,在流延机上制备要求厚度薄膜的一种成型方法。由于该法具有设备简单、可连续操作、生产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工艺稳定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在陶瓷材料的成型工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流延制备的膜带按照需要利用叠层热压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厚度的负载膜。对于功能分离层厚度小于10μm的负载膜来说,也往往存在膜片能够烧结致密,但是膜表面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膜片漏气的问题,这可能是由于流延浆料的不均匀导致的流延膜带时出现的缺陷针眼状小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负载膜的成品率,限制了负载膜的应用。
通过对比陶瓷透氧膜的成型工艺,不难发现,不管是管状膜还是片状膜,在成型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缺陷,这不仅限制了透氧膜的有效应用,而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透氧膜的浪费。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纳米尺寸的粉体用于修复有缺陷的陶瓷透氧膜,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修补针眼状小孔,提高陶瓷膜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和成品率。
发明内容
现有的陶瓷透氧膜,由于制备过程中陶瓷粉体与添加剂之间的混合不均匀或者烧结工艺容易造成缺陷,缺陷主要以针眼状的小孔出现,大小在1μm-50μm,影响膜的应用效果,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修复单相陶瓷透氧膜的修复材料,其可以对陶瓷透氧膜进行有效地修复,提高陶瓷膜材料的有效利用率和成品率。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单相陶瓷透氧膜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Ca、Cu和Zn的碳酸盐或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与制备单相陶瓷透氧膜的组分混合,加入溶剂进行球磨,将混合粉体烘干后烧结得到粉体Ⅰ,取部分粉体Ⅰ再次加入溶剂球磨,离心分离,烘干,得到粉体Ⅱ;将粉体Ⅰ与粉体Ⅱ按质量比为1:(0.5~10)混合,得到所述修复材料。
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以上制备的修复材料进行膜修复的方法,包括将修复材料粉体配成分散液,将有缺陷的陶瓷透氧膜置于上述分散液中,在真空条件下浸渍,然后进行干燥,烧结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75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