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生物合成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的分枝杆菌及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54020.2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4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李雪梅;冯进辉;吴洽庆;朱敦明;马延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33/02;C12P33/00;C12R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合成 22 羟基 23 24 二降胆 分枝杆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分枝杆菌FJH0105‑16及用该菌发酵植物甾醇生产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的方法。该菌株在2016年11月3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 NO.13234。生产方法为:采用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FJH0105‑16为菌种,经过斜面种子培养、一级种子培养及发酵罐发酵转化,加入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除去溶剂,得到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粗品,重结晶后得到产品,目标产物纯度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甾体激素的菌株和制备方法,具体是一株生物合成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22-hydroxy-23,24-bisnorchol-4-ene-3-one)的分枝杆菌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英文名为22-hydroxy-23,24-bisnorchol-4-ene-3-one,化学式为C22H34O2,分子量为330.25。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可以作为合成许多甾体激素药物的中间体,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孕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
二十世纪70年代,研究学者在考察利用分枝杆菌转化甾醇为C19甾体化合物(雄甾-4-烯-3,17-二酮,雄甾-1,4-二烯-3,17-二酮)时,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做为一种副产物被发现并且鉴定出来,产量仅为40μg/ml,与主产物雄甾-4-烯-3,17-二酮的比例不到1/10(Marsheck W J,Karychy S,Muir R D.Microbial degradation ofsterols.Applied Microbiology,1972,23:72-77;US Pat.No.3759791)。为了提高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的产量,研究学者通过诱变选育或基因改造的手段去改造菌种,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US Pat.No.4223091报道了用紫外诱变的方法得到一株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fortuitum complex MCI 0617,转化胆固醇得到的主产物为22-羟基-23,24-二降胆-1,4-二烯-3-酮,副产物为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产量为0.44g/l。Xu等报道了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得到的分枝杆菌,利用大量静息细胞转化植物甾醇,底物投料浓度为40g/l,转化144h,底物转化率仅60%,得到的主产物为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摩尔产率为47%,反应中还包含其它副产物,不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Xu L Q,Liu Y J,Yao K,et al.Unraveling and engineering the production of 23,24-bisnorcholenic steroids in sterol metabolism,2016,6:21928)。
综上所述,目前由甾醇制备22-羟基-23,24-二降胆-1,4-二烯-3-酮的方法,还存在转化效率低,副产物多,转化时间长等问题,仍需要探索利用新的菌种转化甾醇制备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的研究,从而提高投料浓度、产率和产品纯度,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株发酵植物甾醇生产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的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FJH0105-16,并提供了使用该分枝杆菌生物合成22-羟基-23,24-二降胆-4-烯-3-酮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40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