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压器的智能温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53726.7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9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 |
主分类号: | H01F27/02 | 分类号: | H01F27/02;H01F2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385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管 变压器 液压泵 智能温控装置 壳体内壁 冷却液池 进气孔 壳体 体内 空气过滤装置 两端穿过壳体 进液管连接 湿度感应器 温度感应器 安全隐患 高压设备 过滤装置 空气保持 爬电现象 配套设备 控制器 电热丝 进液管 连接管 排气孔 排气扇 排液管 洁净 室内 | ||
本发明涉及电力配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的智能温控装置,包括壳体、冷却管、液压泵、冷却液池、控制器、排气扇和电热丝,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排气孔、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上安装有过滤装置,并在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所述的冷却管设置在壳体内壁上,并将冷却管两端穿过壳体分别与进液管、排液管连接,所述的液压泵与进液管连接,所述的冷却液池通过连接管与液压泵连接,本发明在壳体内设置的冷却管能够快速带走壳体内的热量,实现了对变压器降温,同时空气过滤装置能够使进入室内的空气保持洁净,减少因变压器及高压设备表面积灰引起的爬电现象的发生,消除了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配套设备,特别是一种变压器的智能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壳体、铁芯和绕设与铁芯外的绕组,变压器在运行中铁芯和绕组中损耗转化为热量,引起各部位发热,使变压器温度过高,为了降低变压器的温度,通常采用油浸、风冷、冷却水降温等方式。同时室外尘埃、碎屑物等易进入变压器室及整个变电所,使设备上积灰严重,如果室内空气潮湿,会使变压器及高压设备表面发生污垢爬电,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变压器的智能温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变压器的智能温控装置,包括壳体、冷却管、液压泵、冷却液池、控制器、排气扇和电热丝,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排气孔、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上安装有过滤装置,并在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所述的冷却管设置在壳体内壁上,并将冷却管两端穿过壳体分别与进液管、排液管连接,所述的液压泵与进液管连接,所述的冷却液池设置在排液管的下方,并将冷却液池通过连接管与液压泵连接,所述的控制器设置在壳体外壁上,并将控制器与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冷却管设置为螺旋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排气扇设置在排气孔内,并将排气扇与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电热丝设置在进气孔内,并将电热丝与控制器通过导线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过滤装置为过滤袋。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液压泵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壳体内设置有螺旋状结构的冷却管,冷却液在冷却管内流动,能够快速带走壳体内的热量,进而实现对变压器降温的目的,在壳体上的排气孔、进气孔内分别设置有排气扇、电热丝,并在壳体的内壁设置有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壳体内温度较高时,由控制器控制排气扇工作,增加了壳体内的空气流量,结合冷却管内的冷却液,提高了对壳体内变压器的降温效果,在壳体内的湿度过高时,由控制器控制排气扇、电热丝工作,使进入到壳体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温度,从而有效降低壳体内的湿度,提高了变压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本发明的空气过滤装置能够有效阻截进风空气中的尘埃颗粒,使进入室内的空气保持洁净,使设备不再有积灰严重的现象发生,减少因变压器及高压设备表面积灰引起的爬电现象的发生,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壳体,2-冷却管,3-液压泵,4-冷却液池,5-控制器,6-排气扇,7-电热丝,8-排气孔,9-进气孔,10-温度感应器,11-湿度感应器,12-进液管,13-排液管,14-连接管,15-过滤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未经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37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