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及红外光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48574.1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5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王保华;王媛媛;焦建超;庄绪霞;刘晓林;汤天瑾;李妥妥;安宁;胡斌;黄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7/00 | 分类号: | G02B27/00;G02B27/4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像差校正透镜组 平面薄膜 衍射 主镜 校正 红外光 消色差光学系统 薄膜衍射 光学系统 大视场 滤光片 成像 色差 衍射光学系统 成像目标 辐射光束 透镜组成 大口径 体积小 重量轻 视场 像差 像面 调和 会聚 矛盾 | ||
1.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像差校正透镜组(2)、滤光片(3),其中,像差校正透镜组(2)由5片透镜组成,成像目标的辐射光束经过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进入光学系统后,经由像差校正透镜组(2)到达滤光片(3),最后会聚成像;
像差校正透镜组(2)由5片透镜组成,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为第一弯月正透镜(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二弯月正透镜(5)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衍射透镜(6)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四弯月正透镜(7)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五弯月正透镜(8)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二弯月正透镜(5)前表面为6次非球面,后表面为球面;衍射透镜(6)前表面为菲涅尔衍射面,后表面为球面;第四弯月正透镜(7)前表面为6次非球面,后表面为球面;第一弯月正透镜(4)、第五弯月正透镜(8)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均为球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光学系统工作谱段为8μm~10μm,中心波长为9μm,系统F数为1,工作视场为±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口径为200mm,F数为3,材料为聚酰亚胺薄膜,沿着光线方向依次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其中前表面是平面,后表面是台阶形式的衍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像差校正透镜组(2)、滤光片(3)同轴摆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滤光片(3)为平板透镜,材料为单晶锗,沿着光线方向依次为前表面和后表面,前表面镀长波通分色膜,定位波长8μm±10nm,中心波长,陡度≤50nm,8μm~10μm透过率>90%,带外5μm~7.5μm透过率<1%;后表面镀短波通分色膜,定位波长10μm±10nm,陡度≤50nm,8μm~10μm透过率>90%,带外10.5μm~12μm透过率<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弯月正透镜(4)和第二弯月正透镜(5)将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的前表面成像到衍射透镜(6)的前表面,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的前表面与衍射透镜(6)的前表面满足物像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弯月正透镜(4)与第二弯月正透镜(5)之间有一次像面,当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的后表面到一次像面的距离是光学系统焦距的2倍~3倍,第四弯月正透镜(7)和第五弯月正透镜(8)的组合焦距是系统焦距的1/10倍~1/9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的前表面与衍射透镜(6)的前表面具有完全相反的菲涅尔衍射结构形式。
9.一种大视场薄膜衍射消色差光学系统的红外光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放置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第一弯月正透镜(4)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二弯月正透镜(5)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衍射透镜(6)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四弯月正透镜(7)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第五弯月正透镜(8)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滤光片(3);
(2)将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和第一弯月正透镜(4)的前表面的距离设置为光学系统焦距的2.2倍~2.5倍;第一弯月正透镜(4)的后表面与第二弯月正透镜(5)的前表面的距离设置为光学系统焦距的0.3倍~0.4倍;第五弯月正透镜(8)的后表面到第二次成像点的距离大于系统焦距的0.1倍;
(3)调整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前表面的衍射结构参数、第一弯月正透镜(4)前表面和后表面的顶点曲率半径、第二弯月正透镜(5)前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和后表面的顶点曲率半径、衍射透镜(6)前表面的衍射结构参数和后表面的顶点曲率半径、第四弯月正透镜(7)前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和后表面的顶点曲率半径、第五弯月正透镜(8)前表面和后表面的顶点曲率半径以及平面薄膜衍射主镜(1)后表面到第一弯月正透镜(4)前表面的距离、第一弯月正透镜(4)后表面到第二弯月正透镜(5)前表面的距离、第二弯月正透镜(5)后表面到衍射透镜(6)前表面的距离、衍射透镜(6)后表面到第四弯月正透镜(7)前表面的距离、第四弯月正透镜(7)后表面到第五弯月正透镜(8)前表面的距离、第五弯月正透镜(8)后表面到像面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未经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485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适应电动镜头盖机构及其开盖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击球影像生成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