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30979.2 | 申请日: | 201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2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于广洋;王晓锋;崔相臣;李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02 | 分类号: | G01S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孔径雷达 卫星 配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整星质量特性的配重技术,具体是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
背景技术
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当星上某大型载荷部件的实际产品重量与设计重量出现较大偏差时,整星的质心将偏离原设计状态,甚至会超出运载和卫星姿轨控分系统可承受的偏差范围。目前,国内通常的做法是设计配重块用于平衡整星的质心。而整星产品在全部产品都交付时,星体接口已基本确定,可用于星体配重的安装空间和位置有限,配重块设计接口复杂,加工难度高,且无法在同一位置安装多块配重,难以满足整星质心平衡的要求。同时,不同卫星配重块的规格不一样,型号之间无法通用,造成了配重块重复投产的浪费。
因此,必须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配重块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发明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的资料。。
发明内容
为解决星上产品重量变化造成卫星偏心,而星上无法在同一位置安装过多块配重块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性强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不但解决了平衡整星质心时无法在同一位置安装多块配重块的问题,而且通过该新式通用型配重块,还减少了配重块的规格种类,具备了更好的通用性,可适用于其他型号。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为短粗状圆柱体,所述配重块上绕轴线方向均布有4个沉孔光孔和4个螺纹通孔,所述沉孔光孔和所述螺纹通孔间隔设置,所述螺纹通孔与所述沉孔光孔的孔径规格相互对应,且每个沉孔光孔与每个螺纹通孔均呈45°夹角。
优选地,所述沉孔光孔的孔深可使得紧固件头部(螺钉头部、弹垫、平垫)全部埋入圆柱体端面。
优选地,所述配重块采用高密度合金钨镍铜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可实现多个配重块堆叠方式排列安装,配重块之间采用沉孔光孔与螺纹通孔对应匹配的方式通过螺钉连接。每块配重块的安装操作方便,规格接口统一,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利用沉孔光孔与螺纹通孔的错位排布,灵活快捷地解决了整星质心配平时需要多个配重块在同一位置安装的问题,并且有效地减少卫星配重块的种类规格,提高了配重块的通用化设计,实现了该新式配重块在其它卫星型号上的应用。
3、本发明已应用于某卫星上,通过配重块的灵活调整保证了其整星质心平衡,为其发射圆满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已被其它卫星借鉴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的截面图。
图4为图2中B-B的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Z向示意图。
图7为图5中A-A的截面图。
图8为图5中B-B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1为短粗状圆柱体,所述配重块1上绕轴线方向均布有4个沉孔光孔3和4个螺纹通孔2,所述沉孔光孔3和所述螺纹通孔2间隔设置,所述螺纹通孔2与所述沉孔光孔3的孔径规格相互对应,且每个沉孔光孔3与每个螺纹通孔2均呈45°夹角。
所述沉孔光孔的孔深可使得紧固件头部(螺钉头部、弹垫、平垫)全部埋入圆柱体端面。
所述配重块采用高密度合金钨镍铜材料。
实施例
由于配重块的重量与其设计尺寸和选用材料有关,这里结合一颗雷达卫星上的2.5kg新式通用型配重块进行说明。
根据整星质心偏心情况及其提供的配重块安装接口尺寸,Φ80mm圆周上均布4个M6螺纹孔,某卫星采用的新式通用型配重块,其设计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具体设计尺寸为:
1)外形尺寸设计为Φ100mm×20mm的圆柱体;
2)安装接口为Φ80mm圆周上均布4个Φ13mm深14mm、Φ6.5mm的沉孔光孔和4个M6的螺纹通孔,其中每个沉孔光孔与每个螺纹通孔均为45°夹角,
3)采用了高密度合金钨镍铜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309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