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窃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04107.9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2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涌;孟德岗;吕世森;王涛;王志明;刘振;崔延明;郎宁;舒琳;王俊生;王萍;陈洪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伟华 |
主分类号: | G01R11/24 | 分类号: | G01R1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104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线圈 出线管 变压器 继电器常闭触点 防窃电装置 继电器线圈 输入端连接 一端连接 计量表 接线柱 输出端 蓄电池 工作效率高 蓄电池连接 报警器 安全防护 电力设备 内部安装 实时检测 箱体内部 安装板 供电端 上端 下端 箱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窃电装置,它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箱体的前端安装有箱盖,箱体的后端安装有安装板,箱体内部的下端安装有接线柱,接线柱与计量表的输入端连接,计量表的输出端与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箱的上端安装有出线管,出线管的后端安装有连接块,出线管的内部安装有检测线圈,变压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检测线圈、蓄电池连接,检测线圈的另一端与继电器线圈的一端连接,继电器线圈的另一端与变压器连接,蓄电池的供电端与继电器常闭触点的一端连接,继电器常闭触点的另一端与报警器连接;本发明便于实现安全防护,且能实现快速实时检测,工作效率高,节省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窃电装置,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 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机械能装置转化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
现有的防窃电装置在使用时不方便,而且浪费时间,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现有的防窃电装置一般都是利用切断继电器供电线而通过继电器常闭触点接通报警回路来实现报警功能。因此常用的破解方法就是将外露的继电器供电线再并联一根导线作为旁路,从而达到即使切断原继电器供电线,也会有旁路继续给继电器供电,避免了触发报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外观上深度迷惑窃电者,扰乱窃电者窃电思路,并能有效克服目前窃电者常用的旁路法窃电方式,无论窃电者采用旁路方式还是断线方式均能可靠报警,安装简单的防窃电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防窃电装置,它包含箱体、箱盖、安装板、进线管、接线柱、计量表、变压器、出线管、连接块、检测线圈、蓄电池、报警器;箱体的前端安装有箱盖,箱体的后端安装有安装板,箱体内部的下端安装有接线柱,接线柱与计量表的输入端连接,计量表的输出端与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箱体的上端安装有出线管,出线管的后端安装有连接块,出线管的内部安装有检测线圈,所述检测线圈包括并排设置的一线、二线和三线,一线、二线和三线外部都包裹有颜色相同的绝缘皮,一线一端和蓄电池正极之间电连接有继电器,一线另一端与蓄电池负极电连接,蓄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连接有报警支路,报警支路包括串接在一起的报警器和继电器常闭触点,二线一端电连接有第二报警器,第二报警器另一端与蓄电池正极电连接,二线另一端延伸到箱体内并悬空设置,三线一端电连接有第三报警器,第三报警器另一端与蓄电池负极电连接,三线另一端延伸到箱体内并悬空设置。
在本专利中,箱体、箱盖和安装板是结构主体,为其他部件提供安装载体,并通过安装板固定安装到墙壁或控制柜内。箱体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出线管和进线管,出线管的后端安装有连接块,为电力电缆的进出线提供进入箱体的通道,并提供结构性保护,避免受到损伤,提高了本专利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箱体内安装有计量表,也就是俗称的电表,用于计量用户用电量,是本专利的计量核心部件。箱体下部还固设有接线柱,电力电缆进线和计量表通过接线柱进行电连接,提高了操作便捷性,也相对提高了本专利的安装效率。计量表在通过电力电缆出线向外供电的同时,还通过电线电连接有变压器,变压器的输出端对应电连接有蓄电池,变压器将交流电降压整流后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是本专利各检测、控制及动作部件的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伟华,未经刘伟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041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