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03235.1 | 申请日: | 201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6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胡年平;陈东;顾黎强;张麟;沈健;童克诚;王东海;费韶峰;周晓雯;吴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49 | 代理人: | 尹兵,苗绘 |
地址: | 20012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网 结构 配电 故障 情况 负荷 转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荷转移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网线路联络率越来越高,大部分线路具备双回及双回以上的联络路径,配电网负荷的转移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同时上级电网故障抢修时,对于配电网的负荷转移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的负荷转移的方法来达到实现快速、准确、可靠地转移负荷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分析配电网线路结构是否是具备双回及双回以上的联络路径,来判断配电网的电网结构是否满足转移条件;
步骤2,根据所述电网结构规划出所有可以转移负荷的路径;
步骤3,根据所有的线路参数包括线路限额、历史最高负荷、线路开口点、对侧线路限额、历时最高负荷以及所属主变信息来计算故障发生时损失的负荷;
步骤4,通过将负荷待转移的线路负荷趋势数据与对侧线路负荷趋势数据进行叠加,得到该线路在选定的时间段内以不同的时间点的预测负荷值,从而预测负荷转移后的最高负荷值;
步骤5,以负荷转移后对侧线路不过负荷为基本准则,进行负荷转移;
优选地,在线路需要热倒或者转供时,在步骤5形成的多个负荷转移路径中,快速确定最佳转供路径;使转供后的负荷电流不至超限。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形成多个负荷转移方法的同时还兼顾设备可运行性与可靠性因素。
本发明具有实现快速、准确、可靠地转移负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分析配电网线路结构是否是具备双回及双回以上的联络路径,来判断配电网的电网结构是否满足转移条件;
步骤2,根据所述电网结构规划出所有可以转移负荷的路径;
步骤3,根据所有的线路参数包括线路限额、历史最高负荷、线路开口点、对侧线路限额、历时最高负荷以及所属主变信息来计算故障发生时损失的负荷;
步骤4,通过将负荷待转移的线路负荷趋势数据与对侧线路负荷趋势数据进行叠加,得到该线路在选定的时间段内以不同的时间点的预测负荷值,从而预测负荷转移后的最高负荷值;
步骤5,通过以负荷转移后对侧线路不过负荷为基本准则,形成相应的多个负荷转移方法;
步骤6,选择最佳转移策略,即在线路需要热倒或者转供时,在步骤5形成的多个负荷转移方法中,可以快速确定最佳转供路径;使转供后的负荷电流不至超限。
所述步骤5中形成多个负荷转移路径的同时还兼顾设备可运行性与可靠性因素。
如图2所示,以35kV时珍变电站为例,该变电站地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所供负荷包括重要国家级科研机构、精密仪器生产商等,共有20回10kV线路。由于联络方式复杂繁琐,负荷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当值调度员确定转供方案需要较长时间,一般从事故发生到负荷转移路径的确定至少需要15~ 30分钟,而借助本发明的基于电网结构的配电故障情况下负荷转移的方法仅需5分钟就能实现合理、快速选择线路转供方案。大幅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并且确保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03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