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多用户叠加传输(MUST)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6875.2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7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钧;武卓;沈钢;K·肖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6/11 | 分类号: | H04W76/11;H04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多用户 叠加 传输 must 方法 设备 | ||
1.一种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多用户叠加传输(MUST)的通信方法,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距离网络设备更近,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网络设备处,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配对,并且基于所述配对来从预定义映射中确定2位的联合编码;以及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所述2位的联合编码,所述联合编码仅指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配对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DMRS端口和扰码标识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接收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质量的指示,
秩的指示,以及
预编码矩阵的指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正交叠加码、DMRS端口和扰码标识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秩的指示,所述指示用于表明所述下行链路多用户叠加传输的数据层的层数。
5.一种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多用户叠加传输(MUST)的通信方法,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距离网络设备更近,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从所述网络设备处接收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2位的联合编码,所述联合编码仅指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配对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DMRS端口和扰码标识符;以及
基于接收到的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对所述2位的联合编码进行解码以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DMRS端口和所述扰码标识符,其中对所述2位的联合编码进行解码包括:利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查询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配对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预定义映射,以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DMRS端口和所述扰码标识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使得所述网络设备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配对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发送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质量的指示,
秩的指示,以及
预编码矩阵的指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正交叠加码、DMRS端口和扰码标识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还包括:
接收秩的指示,所述指示用于表明所述下行链路多用户叠加传输的数据层的层数。
10.一种网络设备,支持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多用户叠加传输(MUST),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距离所述网络设备更近,所述设备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控制器,被配置为基于所接收的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所述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配对,并且基于所述配对来从预定义映射中确定2位的联合编码;
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特定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所述2位的联合编码,所述联合编码仅指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配对的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DMRS端口和扰码标识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公司,未经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通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687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