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时延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0824.9 | 申请日: | 2016-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3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叶进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 |
代理公司: | 11274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时延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可以提高报文传输过程中时延的控制精度。该包括:控制设备确定目标报文的业务类型,目标报文需要从发送端依次经过N个传输网络到达接收端;控制设备根据业务类型,为目标报文分派在每个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控制设备分别向N个传输控制器发送时延评估命令,第一传输控制器接收到的时延评估命令中携带有第一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该时延评估命令用于指示第一传输控制器确定在第一传输网络内传输目标报文的时延是否满足第一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若在每个传输网络内传输目标报文的时延均满足该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则控制设备分别向N个传输控制器发送报文传输命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时延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所花费的时间。对于发送端发出的一个普通的报文,可能需要经过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EPC(Evolved Packet Core,4G核心网络)、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等不同的传输网络传输直至接收端,那么,在经历的每一个传输网络中传输该报文的时间之和可以近似作为该报文的时延。
在执行不同业务时,会为不同的业务分派相应的时延指标,该时延指标用于指示执行该业务时对传输报文所花费的时长的要求,例如,当业务1的时延指标为10ms时,则说明执行业务1时传输报文所花费的时长应在10ms之内。
而各个传输网络内的传输设备,例如路由器,主要基于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模型中的尽力而为服务(Best-Effort service)机制传输数据。在这种尽力而为服务机制下,每一个路由器作为独立的传输设备,可以接收其他路由器发送来的报文,那么,当某个路由器(例如路由器1)收到的报文数量很多时,路由器1会将这些报文按照一定顺序存储在缓存队列中逐个处理,也就是说,路由器1处理一个指定报文的时间是不可控的,因此,该报文从发送端传输至接收端所花费的时延也是不可控的,这就造成了业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满足为其分派的时延指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时延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可以提高报文传输过程中时延的控制精度,从而减少传输报文的时延不满足时延指标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时延控制方法,包括:控制设备确定目标报文的业务类型,该目标报文需要从发送端依次经过N(N≥1)个传输网络到达接收端;那么,控制设备根据该业务类型,为目标报文分派在该N个传输网络中每个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进而,控制设备分别向N个传输控制器(每个传输网络中设置有一个传输控制器)发送时延评估命令,以第一传输网络内的第一传输控制器为例,第一传输控制器接收到的时延评估命令中携带有第一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该时延评估命令用于指示该第一传输控制器确定在该第一传输网络内传输该目标报文的时延是否满足该第一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若在每个传输网络内传输该目标报文的时延均满足该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则控制设备分别向该N个传输控制器发送报文传输命令,触发接收到该报文传输命令的传输控制器均按照为其所在传输网络分派的时延指标完成上述目标报文的传输过程。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时延控制方法中,控制设备每次分派好在每个传输网络中传输目标报文的时延指标后,可通过“协商”的方式与每个传输网络内的传输控制器进行交互,从而确定各个传输网络是否能够满足已分派的时延指标,这样,当每个传输网络均满足已分派的时延指标时,控制设备则将该时延指标确定为最终的时延指标,后续,在各个传输网络中,均可按照各自“协商”好的时延指标传输上述目标报文,那么,目标报文在这N个传输网络中传输的总时延不会超过N个传输网络的时延指标之和,从而提高了报文传输过程中时延的控制精度,减少了实际传输报文的时延不满足时延指标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08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