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催化剂利用率的重油加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8211.1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0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吴锐;刘涛;韩照明;王永庆;袁俊;周明;高翔;于斌;冷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催化剂 利用率 重油 加氢 处理 方法 | ||
1.一种提高催化剂利用率的重油加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提供至少一个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和一个加氢处理反应区;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内包括加氢保护催化剂、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和任选的加氢脱硫催化剂,加氢处理反应区内包括加氢脱硫催化剂、加氢脱氮催化剂和任选的加氢脱金属催化剂;
(2)重油原料油和循环氢混合后首先进入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在加氢预处理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将金属杂质脱除40wt%~90wt%,将硫脱除20wt%~70wt%,得到金属含量和硫含量降低的反应流出物;
(3)步骤(2)得到的反应流出物不经分离进入加氢处理反应区,在加氢处理条件下,与任选的加氢脱金属催化剂、加氢脱硫催化剂和加氢脱氮催化剂进行接触,得到硫含量和氮含量降低的反应流出物;
(4)步骤(3)得到的反应流出物进入高压分离器分离,得到富氢气体和液体;分离所得液体产物进入分馏系统;
步骤(2)加氢预处理反应区的平均反应温度较步骤(3)加氢处理反应区的平均反应温度要高出5℃~4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加氢预处理反应区的平均反应温度较步骤(3)加氢处理反应区的平均反应温度要高出10℃~30℃。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内,加氢脱硫催化剂的装填量占预处理反应区内催化剂装填量的0v%~30v%。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内,按照与物料的接触顺序,加氢脱硫催化剂装填在加氢保护催化剂和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下游。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处理反应区内,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装填量占加氢反应区内催化剂装填量的0v%~30v%。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与物料的接触顺序,加氢脱金属催化剂装填在加氢脱硫催化剂和加氢脱氮催化剂的上游。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提供两个以上的加氢预处理反应区,该两个以上的加氢预处理反应区为并联设置、且为可切换操作。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5),当其中一个加氢预处理反应区不能满足运行要求后,将之短路,切出反应流程,并将第二个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切入工艺流程中,切出的加氢预处理反应区进行催化剂的置换,即卸出失活的旧催化剂,重新装入新鲜的和/或再生的催化剂;当切入的第二个加氢预处理反应区不能满足运行要求后,将已进行催化剂置换的加氢预处理反应区切入工艺流程中,而将第二个加氢预处理反应区短路,切出,并进行催化剂的置换。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预处理反应区不能满足运行要求是指:加氢预处理反应区的流出物无法满足下游加氢处理区的进料要求,或加氢预处理反应区中至少一个催化剂床层的压降达到压降上限,或催化剂床层内出现热点。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法满足下游加氢处理反应区的进料要求的标准为:加氢预处理反应区流出物液体中的金属含量超过了8µg/g~50µg/g之间的任意数值;所述压降上限为反应器设计最大压降的0.4~0.8倍;所述热点是指至少一个催化剂床层中的径向温差达到15~50℃。
11.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油原料油选自由拔头原油、石油渣油、油砂、沥青、页岩油、液化煤或再生油得到的高沥青质含量的烃类构成的一组物质;重油原料油的金属含量大于30μg/g。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油原料油中镍+钒的含量大于60μg/g和/或铁含量大于10μg/g和/或钙含量大于10μg/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821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TMSI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 下一篇:上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