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辅载波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51359.6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1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林敏;廖礼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72/04;H04W72/08;H04W72/10 |
代理公司: | 11291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载波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辅载波的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激活/去激活过程中的资源评估准则且均没有给出如何确定激活/去激活载波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用户当前业务的处理状态,确定待处理用户;确定待处理用户的已配置载波的可用资源;根据待处理用户的当前业务的资源需求量和已配置载波的可用资源,确定待处理的辅载波;对待处理的辅载波执行相应的激活或去激活处理;从而保证资源优先分给当前业务处理状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户,提高了用户满意度,通过资源评估准则确定激活/去激活载波数,有效提高基站的整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辅载波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长期演进增强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简称LTE-Advanced)支持下行1Gbit/s,上行500Mbit/s的峰值速率,需要传输带宽达到100MHz,然而在实际中很少有连续这么大的可用频谱资源,因此LTE-Advanced采用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简称CA)技术将多个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简称CC)聚合起来达到高宽带的传输。为合理利用系统资源,使得系统性能最大化,需要对具有CA能力的UE进行其服务小区的管理,简称载波管理。基站给支持载波聚合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配置并激活辅服务小区(Secondary Cell,简称SCell)后,UE需要保持在多个小区进行控制信道监听和解码,并进行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这大大增加了UE的能量消耗。并且考虑通常分组业务是以数据突发的形式出现的,进行载波聚合的UE很少会持续需要很大的传输带宽,当带宽需求比较小的时候,保持UE在多个小区进行控制信道监听和解码,非常不利于UE的节电,因此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引入了对SCell的激活/去激活机制。
然而,现有技术缺乏资源评估准则且均没有给出激活/去激活载波数的确定方法,如果直接将配置的载波全部激活或者去激活,会导致频繁触发激活和去激活判决,降低SCell速率的稳定性,同时影响基站的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辅载波的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激活/去激活过程中的资源评估准则且均没有给出如何确定激活/去激活载波数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辅载波的方法,包括:
根据用户当前业务的处理状态,确定待处理用户,待处理用户为需执行载波激活或去激活的用户;
确定待处理用户的已配置载波的可用资源;
根据待处理用户的当前业务的资源需求量和已配置载波的可用资源,确定待处理的辅载波;
对待处理的辅载波执行相应的激活或去激活处理。
可选地,根据用户当前业务的处理状态,确定待处理用户,包括:
将用户当前业务的处理状态与当前业务的第一感知门限进行比较,若小于第一感知门限,则将用户确定为需进行载波激活的待处理用户;
将用户当前业务的处理状态与当前业务的第二感知门限进行比较,若大于第二感知门限,则将用户确定为需进行载波去激活的待处理用户。
可选地,确定待处理用户的已配置载波的可用资源,包括:
在待处理用户为需进行载波激活的待处理用户时,计算已配置载波中的各未激活辅载波的可用资源,未激活辅载波的可用资源根据公式(1)得到:
R1=B1-G1……………………………………(1)
其中R1为未激活辅载波的可用资源,B1为保证未激活辅载波不拥塞情况下未激活辅载波可使用的资源,G1为未激活辅载波承载保障业务的资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513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