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距可调的聚光光伏模组及其箱体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46935.8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4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宋贺伦;茹占强;戴高环;宋盛星;朱煜;张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S20/00 | 分类号: | H02S20/00;H02S40/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距 可调 聚光 模组 及其 箱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焦距可调的聚光光伏模组及其箱体。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技术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并得到了广泛的市场化推广利用。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发电成本下降空间大的特点,被认为是最有潜力代替晶硅光伏发电形式的光伏技术之一。然而,当前高倍聚光光伏系统普遍为定焦距光伏模组,无法通过改变焦距的形式进行光电转换效率的测试实验,不能得到实际运行条件下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焦距值。同时,当前聚光光伏模组的标记装配工艺的精度往往很低,导致光伏电池和聚集光斑对位不准降低了光伏发电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焦距可调、高定位精度的聚光光伏模组及其箱体,能够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对焦距进行调整,并且有效提高普通高倍聚光光伏模组标记装配工艺中的装配精度,保证光伏发电效率,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焦距可调的聚光光伏模组的箱体,包括透镜框、支撑组件、侧板和基座,所述侧板和基座围成顶部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支撑组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基座内表面和所述透镜框上,且所述支撑组件的高度可调。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箱体为方形,所述支撑组件垂直设于所述基座的四个角部。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透镜框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条和定位条,所述定位条竖直设于所述支撑条的外围。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条和/或所述定位条呈闭合环状。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条在其角部开设有缺口状的防顶槽。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基座的4个角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支撑组件嵌入的凹陷槽。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所述侧板上开设有供接线柱固定端容纳的接线柱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和滑杆,所述支撑柱一端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盲孔,所述滑杆的自由端固定在所述透镜框上并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盲孔内。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板上开设有贯穿的第一侧板固定孔,所述支撑柱朝向所述侧板的面上开设有径向延伸的第二侧板固定孔;紧固件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固定孔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孔,将多个所述侧板通过所述支撑柱衔接在一起。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板上开设有贯穿的定位通孔,所述支撑柱的径向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盲孔的滑杆定位螺纹孔,定位螺杆依次穿过所述定位通孔、所述滑杆定位螺纹孔后与所述滑杆抵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距可调的聚光光伏模组,包括所述的其中一种箱体和所述透镜框上设置的主聚光透镜。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基座上阵列设置有多对对角设置的定位孔;所述主聚光透镜为多个,每对定位孔的连线中心点与对应的主聚光透镜中心点位于所述基座的同一垂线上。
利用本发明的聚光光伏模组的箱体,通过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对焦距进行调整,可以获得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点对应的焦距值,对定焦距的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批量生产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多组阵列式对角定位孔可以提高聚光光伏模组的装配精度,进而大幅度提高光伏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透镜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滑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支撑组件的焦距调节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短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设有接线柱孔的长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的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焦距可调聚光光伏模组箱体封装光伏电池后的应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69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轻型旅居车自动太阳能充电装置
- 下一篇:太阳能电池板自动跟踪系统结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