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氟碳介质在蒸发冷却变压器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35167.6 | 申请日: | 2016-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3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程思聪;吴永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兆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F27/18 | 分类号: | H01F27/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5218 | 代理人: | 黄国强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思***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质 蒸发 冷却 变压器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领域,尤其涉及氟碳介质在蒸发冷却变压器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变压器可以分为油浸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和六氟化硫气体变压器等。在油浸式变压器中,冷却介质为矿物油或植物油,在这些油品中,主要成分是长碳链的碳氢化合物,稳定性差,而且有燃烧性和爆炸性。油浸式变压器也具有不安全(燃烧,容易爆炸),用久后稳定性不好,冷却效果差的缺陷。干式变压器中,浇注的有机材料环氧乙烷在超过180℃时,也会发生燃烧,而且其散热性能差,耐压强度低,不能用于高压系统中(110Kv),其拆解回收相当麻烦。六氟化硫气体变压器较好的解决了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六氟化硫气体本身有很高的温室效应(GWP>26000),国际上已禁止使用。
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地下设施等各类建筑越来越多。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五花八门的电器越来越多,对电的依赖程度和用量越来越高,对城市中变电站的扩容或建设需求大大增加。但城市中心区往往为繁华的商业用地,土地商业价值极高,使在市中心建设变电站的代价越来越高。而且,城市中心区变电站与周边环境协调的要求高,防火、防爆、防噪音等安全和环保要求高,使建筑投资加大。因此,就产生了市民的用电需求和变压器容量限制的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极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的用电需求,迫切需要采用不燃、防爆、环保、节能的电力设备产品,使城市变电站能采用地下电站或附建式电站方案,解决上述矛盾。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近年来各种大型海工设备陆续推出,这些设备造价昂贵,对电力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解决变压器的燃烧性和爆炸性问题。
我国国力的增加,有了更多的财力来发展我们的国防事业,从052C、052D到航母等,各种大型水面舰艇相继下水。为了保证这些舰体的安全,也要求使用安全性能更高的不燃不爆变压器没。
近年来,为了解决变压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性能的不燃、不爆、无毒且对环境友好的有机介质代替变压器油,来对变压器系统进行冷却的新型蒸发冷却变压器。并提交了很多专利申请,如:(一种蒸发冷却液浸式变压器的恒压冷凝器,CN 102842406A;油浸式变压器的冷却方法及其系统,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033939.2;一种蒸发冷却变压器,CN1862719;一种蒸发冷却变压器,CN1794381;一种蒸发冷却变压器,CN1794379;一种蒸发冷却变压器,CN1794378;一种蒸发冷却变压器,CN1713314;一种喷淋式蒸发冷却变压器,CN103268809A;一种喷淋式蒸发冷却变压器,CN1822258;一种浸渍式蒸发冷却变压器,CN103268808A;一种隔离式蒸发冷却变压器,CN103268810A;一种带油箱的套筒式蒸发冷却变压器,CN1812014等)。蒸发冷却变压器的冷却效率提高,但是蒸发冷却会沸腾。
氟碳化合物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有机化合物,由于氟原子的取代,使它们具有了一些非常独特和优异的性能,如:不燃、不爆、无毒等。但对于具体什么样的氟碳介质则根本没有涉及。
蒸发冷却从热学原理上,是利用制冷剂沸腾时的汽化潜热带走热量。由于液体的汽化潜热比比热要大很多,因此蒸发冷却的冷却效果更为显著,散热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降温效果好,稳定的蒸发冷却变压器氟碳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氟碳介质C6F12或C9F18用于蒸发冷却变压器的用途。
进一步,将氟碳介质C6F12或C9F18装入蒸发冷却变压器中,使C6F12或C9F18浸没单相蒸发冷却变压器即可。
本发明提供两个氟碳化合物(C6F12或C9F18),它们都具有不燃、不爆、无毒、对环境友好(ODP=0,GWP底)等优良性能,而且其击穿电压大于50kV(2.5mm平板电极)。它们的一些基本性质如下表1所示:
表1:氟碳介质性质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兆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厦门兆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351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