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件的锻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30159.2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4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臧青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6/00 | 分类号: | C21D6/00;C21D1/7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陈正兴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退火 热处理 钢件 锻压成型 冷却过程 冷却 热处理过程 退火装置 锻压 氮气 防氧化保护 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设备 钢件表面 加工效率 加工周期 加热区域 加热装置 软化金属 退火处理 一次锻压 饱满度 成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件的锻压方法,热处理工艺包括热处理过程和退火冷却过程,热处理过程后进行退火冷却,退火冷却后进入锻压成型工序;热处理和退火冷却过程分别采用加热装置和退火装置完成,热处理部分具有四个加热区域;钢件进入退火装置进退火冷却,在热处理和退火冷却过程中均有氮气对钢件表面进行防氧化保护。本发明通过在锻压成型之前采用热处理设备对钢件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完成后进行退火处理,由于钢件经过热处理后会软化金属组织,再经过锻压成型时可有效提升产品的走料及饱满度,达到一次锻压即可完成成型,从而可以提高加工效率,缩短加工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的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质材料钢件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钢质材料产品由于具有高硬度、高结构强度等优点,而不锈钢则更是还具有高光泽度及不生锈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设备和工具。由于钢质材料钢件加工难度大,一般采用锻压成型,如专利号为ZL201410658958.X的发明专利揭示了一种手机外壳的制备方法,其加工步骤首先就是对金属基板进行冲压加工。然而,由于钢质材料钢件的硬度和强度高,产品成型走料困难,影响饱满度,需增加锻压次数才能达到要求。这就会进而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多次锻压过程会对钢件本身的物理结构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并且也会导致钢件报废率上升;第二,多次锻压操作也会对冲头或模具等机构造成损伤,降低其使用寿命,增加生产成本;第三,由于需增加锻压次数才能达到要求,从而也增加了该工序的时间,拉长了产品制造周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竞争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更合理、能使钢件更易于加工、能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的钢件的锻压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件的锻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热处理过程和退火冷却过程,热处理后进行退火处理;
对钢件进行热处理,将钢件依次通过温度为950℃±10℃、1050℃±10℃、1080℃±10℃和1080℃±10℃的四个加热区域,加热过程中充入氮气对钢件表面进行保护;
对经加热过的钢件进行退火处理,将钢件送入在氮气保护下、温度不超过25度的环境下冷却。
优选地,所述氮气的来源为液氨,液氨经分解炉分解为氮气及氢气,氢气燃烧对加热区域进行加热,氮气则为热处理过程与退火过程中的钢件提供保护;所述氮气的充入速度为0.25-1.0m3/h。
优选地,所述钢件的退火处理过程中采用常温水作为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为15-25℃之间,所述冷却介质流动于一中空的冷却管中,所述钢件在所述冷却管的中心孔内匀速向前移动。
优选地,所述钢件匀速通过四个加热区域,通过四个加热区域的总时间为28-32分钟,且所述钢件在每个加热区域中通过的时间相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前述热处理工艺的钢件锻压方法,在钢件进行热处理之前还包括对钢件初步成型的冲锻压操作,冲锻压之后进行退火处理,退火处理后经过热处理工艺再进行锻压成型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一种应用于前述钢件热处理工艺的热处理装置,包括有加热装置、退火装置及控制机构;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一区、加热二区、加热三区和加热四区共四个加热区域,四个加热区域按钢件行进的方向依次紧贴排列设置,四个加热区域均为封闭式结构,加热区的两侧设有钢件通过口;加热区连接有氮气充入装置;
所述退火装置为管状结构的冷却管,在冷却管的中心具有钢件移动通道,钢件移动通道由冷却管的管壁围绕而成,冷却介质采用常温水,冷却介质从钢件移动通道周围流过;所述钢件移动通道自所述冷却管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冷却管;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整个热处理装置的运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301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