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23041.7 | 申请日: | 2016-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76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市涂山绿园蔬菜科研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05F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9 | 代理人: | 李显锋 |
地址: | 233010 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针菇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菇类栽培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早春和晚秋至初冬,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腐木桩。此菌可使树木木质形成黄白色腐朽,在树皮和木质部的间隙中出现根状菌索。金针菇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1-5cm,幼时扁平球形,后渐平展,黄褐色,中部肉桂色,边缘乳黄色并有细条纹,湿润时粘滑。菌肉白色,较薄,褐白色,乳白色或微带肉粉色,弯生,稍密,不等长。菌柄长3-7cm,粗0.2-7cm,黄褐色,短绒毛,纤维质,内部松软,基部延伸似假根紧紧靠在一起。野生金针菇广泛分布于中国及世界各地。本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囊维藩等采用瓶栽法栽培金针菇成功。1964年,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开始金针菇的品种培育工作,选育出了三明1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栽培成为当家品种。在八十年代末期以前,我国栽培的金针菇品种主要是黄色品种。1928年,日本京都的森本彦三郎生产出了菌盖、菌柄都是白色的金针菇。此后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纯白色品种。金针菇以其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味美适口而著称于世。据分析表明,每百克鲜金针菇中含维生素B253.2毫克,维生素C10.9毫克。每百克干金针菇中含蛋白质13克,碳水化合物52克,矿物质7.56克,还含有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和核酸。金针菇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成分较全,尤其是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特别高,有益于儿童脑细胞的发育,因此国外称其为"增智菇"。金针菇可药用,经常食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疾病及胃肠道溃疡,降低胆固醇。金针菇中还含有一种叫朴菇素的物质,可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御能力,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达81.1%,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在人工栽培金针菇中,其营养成分来自于培养基,因此培养基的好坏对金针菇的营养价值十分重要,当前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金针菇发展为一种富有多重保健功效的食材是当前栽培技术需要达到的标准。
发明内容
为了生产出一种具有多重保健功效的金针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栽培出的金针菇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提高、品质整齐,除了传统的功效外,还可以健脾养胃。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原料按重量计由以下成分组成:苕子25-30份、紫云英23-26份、豌豆18-20份、南瓜子10-15份、甘蔗汁18-22份、白术3-4份、桂枝2-3份、藿香1-2份,虾皮0.5-1份,将所述重量份的原料粉碎至16-20目,含水量为60-70%,进行两次发酵,两次发酵后的培养基养分加倍,可以提高金针菇的口感;
(2)装袋灭菌
将经两次发酵后得到的培养基装入菌袋内,每袋装入量为袋容积的65-70%,然后在120-125℃温度条件下灭菌35-45 分钟,待温度降到20-25℃备用;
(3)接菌培养
将培养好的金针菇菌种采用料表面接种法接入到冷却后的培养基表面上,接菌后放入培养室培养,室温控制在22-25℃,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2-0.4%,,空气相对湿度为70 -80%,黑暗培养,直到菌丝长满整个栽培袋,采用此方法接种培养的好处:菌种生长速度快,杂菌量少;
(4)出菇后管理
将表面的老菌种刮掉,移置到栽培室中,保持室温在8-16℃,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二氧化碳浓度为0.1-0.3%,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使用微弱的散色光照射菌体,光照强度为55-65lux,将白天室温控制在8-10℃,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PH为5-6,待菌柄长至12-14厘米,菌盖直径2-3厘米时即可采收。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在步骤(1)中,两次发酵过程为:第一次发酵温度控制在60-65℃,发酵 2-3天;第二次发酵,温度为50-60℃,发酵10-15小时,自然冷却,PH调制为4-7,含水量为60-70%。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的进一步描述,在步骤(3)中,培养5-8天后,每天进行3次通风,每次通风30分钟,通风一方面可以散去菌丝呼吸作用产生的热和二氧化碳,还是保证菌柄清脆的妙方。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描述,在步骤(4)中,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夜晚温度控制在6-9℃,加大夜晚温差可以促进其生长,光照时间为5-8小时,采收后将培养基用于下次培养的主料,可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市涂山绿园蔬菜科研专业合作社,未经蚌埠市涂山绿园蔬菜科研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230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杏鲍菇培育用摇床装置
- 下一篇:单柱出菇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