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NG冷能蓄存及同步供应冷能的运行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77135.5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2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军;徐飞宇;文铭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9/00 | 分类号: | F25B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克永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ng 冷能蓄存 同步 供应 运行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NG冷能蓄存及同步供应冷能的运行系统及方法;包括三个阀门、三个温度控制器、LNG泵,三个蓄存同步供应LNG冷能的容器,三个冷能利用装置,三个冷媒储罐和三个冷媒泵以及连接它们的管路。LNG在经过LNG泵加压后,进入蓄存同步供应LNG冷能的容器中与相变蓄冷材料换热,容器中的相变材料蓄存LNG冷量;同时冷媒离开冷媒储罐,经冷媒泵加压后进入蓄存同步供应LNG冷能的容器中与相变蓄冷材料换热,冷媒从相变材料中获取冷量后,进入冷能利用装置供应冷量,冷媒释放冷量后返回冷媒储罐。通过调节LNG的流量,相变蓄冷材料始终维持在固液共存状态,从而使LNG冷能供应与蓄存同步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NG冷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NG冷能蓄存及同步供应冷能的运行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天然气已成为和煤炭及石油相提并论的主要能源,并且将成为未来主要能源之一。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以下简称LNG)是继煤炭、石油之后的又一新兴绿色清洁能源,LNG是气态天然气在脱硫、脱水处理后,经低温工艺冷冻液化而成的低温(-162℃)液体混合物。在供应给下游用户使用之前,必须将LNG气化并加热至0℃以上输入管网。LNG气化时会放出大量的冷量,每吨LNG气化释放的冷能约为200kW·h。通过特定的工艺技术将这部分冷能进行回收和利用,则可以达到节能环保以及拓展LNG产业链的目的。
目前,LNG冷量已经应用于发电、空分、低温粉碎、干冰制造、冷库等工业中,替代了大量用于制冷所消耗的电能。由于LNG的气化量要根据下游燃气用户的峰、谷负荷来确定,从而决定LNG释放冷能的负荷,即白天燃气负荷大,LNG气化量大,释放的冷量就多,反之亦然。然而空分等冷能利用工艺的冷能需求是要持续稳定的,其与天然气用户的峰、谷负荷波动特性不同。LNG气化负荷波动,即释放冷量的波动,导致LNG冷能利用项目在供气低谷负荷时,装置的用冷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被迫停车,对冷量利用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此外,为了保证冷能利用装置的平稳运行,目前只能按最低气化量来设计冷能利用规模,这导致气化高峰负荷期间的冷能得不到完全利用,浪费了大量的冷能,致使LNG冷能利用率偏低。
目前所存在的普通蓄冷系统及方法,虽然可以将LNG气化富余的冷量储存下来,在冷能短缺时释放冷量供给设备使用,从而维持LNG冷能装置在夜间或LNG停供期间连续生产,提高LNG冷能的利用率。但是,这些普通的蓄冷系统及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冷能利用装置需要在“与LNG直接换热”和“与蓄冷物质(或冷媒)换热”两种工况下切换。这种情况下,冷能利用装置虽然可以连续运行,但需要相应调整生产负荷,不能做到完全的平稳运行;2)目前所存在的蓄冷系统及方法只有一次蓄冷,并未能实现LNG冷能的梯级蓄存与供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LNG冷能蓄存及同步供应冷能的运行系统及方法。该系统结构简单,使得冷能利用装置始终保持在与蓄冷物质(或冷媒)换热的状况下工作,可以避免普通蓄冷技术在“与LNG直接换热”和“与蓄冷物质(或冷媒)换热”两种工况下切换,从而避免冷能利用装置的生产负荷或操作工况随LNG气化负荷波动不断调整,显著提高生产稳定性,并且能实现不同温位的LNG冷能的梯级蓄存与供应。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LNG冷能蓄存及同步供应冷能的运行系统,包括LNG泵4、一号阀门1、一号温度控制器11、一号蓄存同步供应LNG冷能容器8、一号冷能利用装置14、一号冷媒储罐17、一号冷媒泵5、二号阀门2、三号阀门3、二号温度控制器12、三号温度控制器13、二号蓄存同步供应LNG冷能容器9、三号蓄存同步供应LNG冷能容器10、二号冷能利用装置15、三号冷能利用装置16、二号冷媒储罐18、三号冷媒储罐19、二号冷媒泵6和三号冷媒泵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71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针缝纫机缝制裤腰结构
- 下一篇:生产用于多功能产品的半导体晶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