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烧稳定性鉴定试验用扰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67715.6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37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丁兆波;许晓勇;孙纪国;刘红珍;张晋博;潘刚;马志瑜;刘倩;卢明;潘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K9/96 | 分类号: | F02K9/9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11009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丰台区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烧 稳定性 鉴定 试验 扰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稳定性鉴定试验用扰动装置,尤其涉及涉及一种适用于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鉴定试验用扰动装置,属于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一般的发动机试车,即使多次不出现燃烧不稳定,也不能确定其动态稳定性满足要求。例如某四氧化二氮/混肼-50发动机在1800次试车中出现了9次高频不稳定燃烧,不稳定的概率为0.5%,这种发动机的稳定性水平是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动态燃烧稳定性鉴定试验是一种可以用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确定发动机燃烧稳定性裕度和边界的有效方法。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扰动方法。
目前的动态燃烧稳定性鉴定常用的人为扰动方法有:非定向爆炸弹干扰、定向脉冲枪干扰和定向气流干扰。各种扰动方法均存在很多不足:(1) 非定向爆炸弹方法,爆炸弹的方位可能影响燃烧敏感性,壳体的非均匀性加热或烧蚀可能引入方向性效应。大多数传统的结构设计易于受热而引起爆炸,碎片可能对发动机造成破坏。(2)定向脉冲枪方法,局限于在室壁上应用,难于用到再生冷却发动机上。脉冲枪入口与燃烧室有声学上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稳定性。(3)定向气流方法,对压力敏感过程影响很小,需要较大的供应和控制系统。脉冲入口与燃烧室有声学上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燃烧稳定性鉴定试验用扰动装置,即适用于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动态燃烧稳定性鉴定的扰动装置,并且能够满足起动、转级和关机不同阶段可靠激发的要求。解决了传统的爆炸弹扰动方式受热易引爆和碎片破坏性问题、脉冲枪扰动方式在再生冷却发动机上的安装问题以及定向气流方法扰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烧稳定性鉴定试验用扰动装置,包括:连接螺纹(5)、六方螺母(6)、引爆导线(7)、主装药(10)、起爆器 (11)、金属内壳体(12)、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绝热外壳体(14);
起爆器(11)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
起爆器(11)和金属内壳体(12)位于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内,主装药(10)通过灌装填充于金属内壳体(12)内,金属内壳体(12)包括开口端,金属内壳体(12)的开口端与起爆器(11)的输出端采用压焊连接;金属内壳体(12)与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之间有间隙;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与起爆器(11)采用螺纹连接,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安装在绝热外壳体(14)内,且绝热外壳体(14)与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采用缠绕或高温胶粘接;
连接螺纹(5)的一端与起爆器(11)的输入端连接,连接螺纹(5)为中空圆柱,且连接螺纹(5)的外壁有外螺纹,引爆导线(7)从连接螺纹(5) 中穿过,引爆导线(7)一端连接起爆器(11),引爆导线(7)另一端作为自由端与外部连接,六方螺母(6)套在连接螺纹(5)上,且位于靠近起爆器(11)的一端。
所述金属内壳体(12)为中空圆柱,一端有开口即为开口端,另一端封闭即为封闭端,金属内壳体(12)的开口端与起爆器(11)的输出端采用压焊连接,金属内壳体(12)的封闭端顶住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的内壁。
所述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的开口端内壁有内螺纹,起爆器(11)为圆柱体,起爆器(11)的外壁有外螺纹,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的开口端与起爆器(11)采用螺纹连接。
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安装在绝热外壳体(14)内,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和绝热外壳体(14)均为中空圆柱,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的外壁和绝热外壳体(14)的内壁紧密配合,且绝热外壳体(14)的内壁与非金属材料中间层(13)的外壁采用缠绕或高温胶粘接。
主装药(10)选用黑索今RDX,装药量根据需要激起的压力幅值确定,选取1g~3g。
所述的起爆器(11)采用爆炸桥丝直接引发。
所述的绝热外壳体(14)采用选用低热导率,低烧蚀率的复合材料。
连接螺纹(5)、六方螺母(6)、起爆器(11)为一体化成型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77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