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流分流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64657.1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77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潘文志;沈雳;程蕾蕾;钱菊英;葛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A61F2/06;A61B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流 分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流分流器,尤其涉及一种控制血压波动的血流分流器。
背景技术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社会健康的疾病,仅在我国,就有3.3亿左右的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是我国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而在所有心脑血管病死亡中,高血压占到64.0%左右。人体的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波动性(或称为变异性)。剧烈活动和情绪波动都能增加血压水平和血压波动,而安静、睡眠和消化时,能使其明显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的波动增大。温度变化、血容量变化、饮食变化、不合理用药等因素对血压波动也有影响。大量研究证实,血压波动(变异性)过大,特别是突然升高,短期内可以导致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等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严重者可造成死亡,长期则可导致心肌肥大、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衰竭等靶器官损害。研究还显示,血压波动性增高对人体损害甚至超过血压水平本身。
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波动性的控制只能依靠药物。但是,药物控制存在着以下几个缺点:①起效慢,绝大多数药物起效都要1小时以上,最快也要数十分钟,对于亟需控制、突然升高血压,显然偏慢;②无法做到实时控制。药物控制依赖于血压检测,患者只有检测到血压波动了,才能去调整药物,但是,每时每刻监测血压显然是做不到的,也不方便;③高血压药物代谢慢,剂量难以精准控制。高血压药物代谢需要数个至数十小时,如果患者导致高血压因素解除,这些药物还没有代谢完,可能会导致血压太低。不同患者对敏感性受性不一样,有时候难以把握患者用药的合适剂量。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实时、快速、有效的控制血压波动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采用血液分流的方法,实时、快速、有效地控制血压波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实时、快速、有效地控制血压波动的动静脉血流分流器。该血流分流器能在血压升高时将动脉血流分流到静脉,防止血压进一步升高,从而达到控制血压波动的目的。
本发明所述血液分流器包括管状部件和流量控制部件,所述流量控制部件被设置在所述管状部件的内部,所述流量控制部件内部具有沿所述管状部件轴向设置的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大小会随着其所受压力的大小发生实时的变化;当血压升高时,所述通孔也会随之变大,进而使通过该通孔的血流量变大,反之变小。
优选地,所述通孔具有开放阈值,即当血压小于等于所述开放阈值时,该通孔保持处于最小状态,当血压大于所述开放阈值时,该通孔会变大,从而被开放。
进一步,所述血液分流器用于连接动脉和静脉血管。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血液分流器可在径向扩张的第一形态和径向收缩的第二形态之间变换;其中,所述第一形态为该血液分流器被植入人体动静脉之间的预定位置后的工作形态,所述第二形态为该引流器被经血管输送时的输送形态。
进一步,所述管状部件包括具有网格结构的骨架和覆盖在骨架外壁或内壁上的第一覆膜;优选地,所述具有网格结构的骨架由金属材料制成,如不锈钢、钴铬合金等,此时该管状部件的打开采用球囊扩张方式;更优选地,所述具有网格结构的骨架由镍钛记忆合金制成,此时该管状部件的打开采用自膨胀方式;优选地,所述第一覆膜由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或组织工程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管状部件第一形态的内径为5-20mm,长度为25-60mm。
进一步,所述流量控制部件为沿所述管状部件内壁一周设置的弹性突起,该弹性突起中间形成的空隙即为所述通孔,所述弹性突起包括第二覆膜和慢回弹性填充材料,所述慢回弹性填充材料被所述第二覆膜包裹并贴附于所述管状部件的内壁上,所述慢回弹性填充材料具有第一阈值(即通孔开放阈值);当血压小于第一阈值时,该慢回弹性填充材料不会变形,通孔处于最小状态;当血压超过第一阈值时,该慢回弹性填充材料会被压缩变形,从而使所述通孔变大;当血压再次降至第一阈值以下时,该慢回弹性填充材料会缓慢回复,如之后不再受到大于第一阈值的压力,最终它会回复至原来的状态,即通孔最小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646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牙齿保健和监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乳房植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