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固两相流长距离气力输送螺旋增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3888.6 | 申请日: | 201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6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宇;鲁选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53/16 | 分类号: | B65G53/16;B65G53/48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朱俊峰 |
地址: | 450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料 气固两相流 螺旋流 主管道 形成装置 起旋装置 气力输送 吸料装置 增强装置 出料口 进料口 两相流 气力 长距离管道输送 长距离输送 粮食农作物 方向间隔 废气排放 管道螺旋 监控系统 间接损失 进料口处 均匀布置 密闭管路 直接输送 耦合增强 低能耗 环保型 石油资源 仓库 消耗 粮食 环节 | ||
气‑固两相流长距离气力输送螺旋增强系统,包括输料主管道、连接吸料装置、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机械式螺旋流起旋装置、气力螺旋流增强装置和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连接吸料装置的出料口与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的进料口连接,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的出料口与输料主管道的进料口连接,机械式螺旋流起旋装置设在输料主管道的进料口处,气力螺旋流增强装置沿输料主管道的输料方向间隔均匀布置。本发明利用具有耦合增强效应的管道螺旋流来实现粮食农作物的高效、低能耗气固两相流长距离输送,通过密闭管路直接输送到目的地仓库,粮食无间接损失,省掉了中间中转环节、节省大量的运费并减少石油资源的消耗和废气排放,实现了环保型的长距离管道输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稻壳及农作物籽粒气力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固两相流长距离气力输送螺旋增强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粮食农作物生产和消费大国,从原产地到在加工企业或储备库目前是通过水运运输、陆运运输或铁路运输等物流方式,在装卸、运输中转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破袋、散装泄漏及抛洒等损失,浪费了大量的物资、人力和能源,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针对农作物籽粒的装卸虽然也采用一些机械设备,但还是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劳动强度大,适用范围小,产生粉尘和较大的噪音,工作环境差。
气力输送或气流输送,是将农作物颗粒进行流态化处理利用气流的能量在密闭管道内沿气流方向输送的一种技术,但是无论负压吸送式还是正压压送式都仅仅是用于短距离输送,最长一般不会超出1000米的输送距离,限制了使用范围。
因此,研究开发一种能够具有传感和检测功能,同时满足高效、节能及环保要求,能够连续不间断无人值守自动化作业的长途气力输送系统和方法,对于降低经济损失、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农作物气力输送储备自动化和高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全自动化、高效、节能、环保、连续输送、粮食无损耗、无人化操作或值守的气-固两相流长距离气力输送螺旋增强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气-固两相流长距离气力输送螺旋增强系统,包括输料主管道、连接吸料装置、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机械式螺旋流起旋装置、气力螺旋流增强装置和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
连接吸料装置的出料口与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的进料口连接,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的出料口与输料主管道的进料口连接,机械式螺旋流起旋装置设在输料主管道的进料口处,气力螺旋流增强装置设有若干个,气力螺旋流增强装置沿输料主管道的输料方向间隔均匀布置;
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包括控制系统和沿输料主管道的长度方向上设置的传感检测装置。
连接吸料装置设有若干个;连接吸料装置包括吸嘴、波纹软管、轴流风机和复合进料管,吸嘴为下粗上细呈锥筒形结构,吸嘴上端与波纹软管下端固定连接,波纹软管上端与轴流风机的进风口连接,轴流风机的出风口与复合进料管的下端连接;轴流风机的机身上安装有吸料电机和调速器,吸料电机通过调速器与轴流风机的主轴传动连接。
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的数量与连接吸料装置的数量相等,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包括送料离心风机、混流筒、连接管和送料管,送料离心风机的出风口与混流筒的一端连接,连接管水平设置,连接管的一端与复合进料管上部的切向出口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混流筒的切向进口连接,混流筒的另一端与送料管的一端连接,送料管另一端与输料主管道连接;每个气固两相流形成装置的送料管输送过来的气固两相流物料依次交错并沿输料方向切向进入输料主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38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混砂浆防离析结构
- 下一篇:一种纳米级白炭黑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