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太阳能板折叠追光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01059.X | 申请日: | 2016-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606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朝;杨超;孟宝;傅磊;王子祥;张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S20/32 | 分类号: | H02S20/32;H02S30/2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太阳能 折叠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新能源汽车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太阳能板折叠追光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枯竭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们迫切需求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来作为传统代步工具的动力,同时人们也更注重能源效率问题。因此国家近几年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汽车也属于新能源汽车的一种,但由于车顶面积小,固定太阳能板接收效率低下问题,仅仅靠车顶的太阳能板面积,很难提供车辆行驶的动力和供蓄电池充电时间长,导致太阳能汽车运用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太阳能板折叠追光发电装置,以解决现有太阳能汽车车顶面积小,太阳能接受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由太阳能板组件ⅠA、步进电机组件ⅠB、太阳能板组件ⅡC、步进电机组件ⅡD、盒体E、太阳能板组件ⅢF、步进电机组件ⅢG、检测模块H、电动推杆组件I、底座组件J、智能控制器K、合页Ⅰ1、顶端太阳能板2、合页Ⅱ3和旋转座4组成,其中盒体E经合页Ⅰ1和合页Ⅱ3固接于旋转座4的一边;检测模块H的底座Ⅰ38固接于顶端太阳能板2正面的中心,顶端太阳能板2固接于盒体E的顶部;太阳能板组件ⅠA位于盒体E的上滑槽L内;太阳能板组件ⅡC位于盒体E的中滑槽M内;太阳能板组件ⅢF位于盒体E的下滑槽N内;太阳能板组件ⅠA的太阳能板与盒体E的中滑槽M滑动连接;太阳能板组件ⅠA的齿条纵向与盒体E中左板16上的定位槽Ⅰ14和右板28上的定位槽Ⅳ26在一条直线上;太阳能板组件ⅡC的太阳能板与盒体E的上滑槽L滑动连接;太阳能板组件ⅡC的齿条纵向与盒体E中前板17的定位槽Ⅲ21和后板29的定位槽Ⅵ31在一条直线上;太阳能板组件ⅢF的太阳能板与盒体E的下滑槽N滑动连接;太阳能板组件ⅢF的齿条纵向与盒体E中右板28的定位槽Ⅴ27和左板16的定位槽Ⅱ15在一条直线上;步进电机组件ⅠB的步进电机底部固接于盒体E左板16的内侧,步进电机组件ⅠB的齿轮Ⅰ与太阳能板组件ⅠA的齿条互相啮合;步进电机组件ⅡD的步进电机底部固接于盒体E前板17的内侧,步进电机组件ⅡD的齿轮Ⅰ与太阳能板组件ⅡC的齿条互相啮合;步进电机组件ⅢG的步进电机底部固接于盒体E右板28的内侧,步进电机组件ⅢG的齿轮Ⅰ与太阳能板组件ⅢF的齿条互相啮合;电动推杆组件I的电动推杆座Ⅰ43固接于盒体E前板17的电动推杆座槽22,电动推杆组件I的电动推杆座Ⅱ50固接于旋转座4正面的中心;底座组件J的旋转座齿轮51顶部固接于旋转座4反面的中心;智能控制器K由单片机和导线组成,智能控制器K固接于旋转座4正面,且在盒体E与旋转座4结合时,与电动推杆组件I不发生干涉;步进电机组件ⅠB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组件ⅡD的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组件ⅢG的步进电机、电动推杆组件I、底座组件J的水平步进电机54均由智能控制器K控制;光敏二极管34、电子陀螺仪35、八位数显时钟37、四象限探测器O经导线与智能控制器K连接构成检测电路。
所述的太阳能板组件ⅠA、太阳能板组件ⅡC和太阳能板组件ⅢF结构完全相同,均由太阳能板5和齿条6组成,齿条6固接于太阳能板5背面正中位置。
所述的步进电机组件ⅠB、步进电机组件ⅡD和步进电机组件ⅢG结构完全相同,均由齿轮Ⅰ7、螺钉组8、电机座Ⅰ9和步进电机10组成,其中步进电机10底部经螺钉组8与电机座Ⅰ9固接,齿轮Ⅰ7与步进电机10的输出轴固接。
所述的盒体E由左板16、前板17、右板28和后板29固接而成,其中左板16上设有非通透滑槽Ⅰ11、通透滑槽Ⅰ12、通透滑槽Ⅱ13、定位槽Ⅰ14、定位槽Ⅱ15;前板17上设有电动推杆座槽22、通透滑槽Ⅲ18、非通透滑槽Ⅱ19、非通透滑槽Ⅲ20、定位槽Ⅲ21;右板28上设有非通透滑槽Ⅳ23、通透滑槽Ⅳ24、通透滑槽Ⅴ25、定位槽Ⅳ26、定位槽Ⅴ27;后板29上设有通透滑槽Ⅵ30、非通透滑槽Ⅴ32、非通透滑槽Ⅵ33、定位槽Ⅵ31;通非透滑槽Ⅰ11、通透滑槽Ⅲ18、非通透滑槽Ⅳ23、通透滑槽Ⅵ30在同一平面上共同构成上滑槽L;通透滑槽Ⅰ12、非通透滑槽Ⅱ19、通透滑槽Ⅳ24、非通透滑槽Ⅵ33在同一平面上共同构成中滑槽M;通透滑槽Ⅱ13、非通透滑槽Ⅲ20、通透滑槽Ⅴ25、非通透滑槽Ⅴ32在同一平面上共同构成下滑槽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010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