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54606.3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0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高远;孙兴国;袁永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12/713;H04L12/741;H04L12/8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报文 处理 方法 设备 系统 | ||
一种用于处理报文的方法、设备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位于VXLAN隧道一端的VTEP设备生成携带有控制信息的PPP over VXLAN报文,经由所述VXLAN隧道向位于所述VXLAN隧道另一端的VTEP设备传送所述PPP over VXLAN报文。位于所述VXLAN隧道另一端的VTEP设备可以根据所述PPP over VXLAN报文中的控制信息执行PPP定义的功能。从而,利用PPP实现VXLAN控制平面,有助于降低实现VXLAN控制平面的开销和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更具体的,本申请涉及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VXLAN)技术。
背景技术
VXLAN是一种将二层报文用三层协议进行封装的技术。VXLAN技术涉及MAC-in-UDP格式的报文。具体地,将基于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协议的以太网帧封装在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报文中。进一步地,将UDP报文封装在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报文中,可以在三层网络中传输IP报文。因此,实现了以太网帧在三层网络中传送。VXLAN技术使用VXLAN网络标识符(VXLAN NetworkIdentifier,VNI)标识VXLAN网段。不同的VXLAN网段分别对应不同的VNI。不同的VXLAN网段之间是隔离的。同一个VNI内的两个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可以直接通信。也就是说,同一个VNI内的两个VM进行通信时不需要经由VXLAN三层网关(VXLAN L3 Gateway)。分别位于不同VNI中的两个VM通信需要经由VXLAN三层网关。VNI字段包含24比特。一个管理域最多可以包含216个VXLAN网段。
VXLAN隧道端点(VXLAN Tunnel End Point,VTEP)设备是VXLAN中的边缘设备。VTEP设备通过VXLAN隧道传输VXLAN的流量。VXLAN隧道是指两个VTEP设备之间的点到点逻辑隧道。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由于VXLAN技术主要定义了VXLAN数据平面的解决方案,然而,VXLAN技术没有定义VXLAN控制平面的解决方案。边界网关协议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Border Gateway Protocol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BGP EVPN)可以实现VXLAN的控制平面。但是,BGP协议实现VXLAN控制平面的开销比较大,并且部署复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从而有助于降低实现VXLAN控制平面的开销和复杂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第一VTEP设备获取控制信息(例如,控制信息可以包括认证请求信息、回声报文、VTEP设备的MAC地址或路由信息等),所述控制信息用于实现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PPP)定义的功能。然后,所述第一VTEP设备根据所述控制信息生成第一VXLAN报文,所述第一VXLAN报文包括第一VXLAN头和第一VXLAN载荷,所述第一VXLAN载荷包括第一PPP报文,所述第一PPP报文包括第一PPP头和第一PPP载荷,所述第一PPP载荷包括所述控制信息。并且,所述第一VTEP设备经由第一VXLAN隧道向第二VTEP设备发送所述第一VXLAN报文。
基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PPP被引入到VXLAN控制平面。可以利用PPP实现VXLAN控制平面。以确保在VXLAN控制平面的应用中,实现简单的VXLAN控制平面的通信。相对于利用BGP实现VXLAN控制平面的技术方案,利用PPP实现VXLAN控制平面的技术方案有助于降低实现VXLAN控制平面的开销和复杂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546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