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30576.2 | 申请日: | 2016-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203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发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周乃鑫;周荣芳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钢板 围堰 施工 方法 | ||
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在围堰全宽度两侧,分别形成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作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双排桩挡土结构之间形成基本围堰中部结构,作为机动车道。本发明可实现挡水及按需通水功能,同时上部可作为车辆及行人通行道路,钢结构可回收,经济效益高,结构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小,比采用桥梁方案更为安全、经济、可控,特别适用于跨河条件下,道路交通不中断、河水不中断、施工区要求保持干燥情况下的临时挡土、通行临时工程,尤其适用于下方有重要管线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内重工业和实体生产已逐步向郊区转移,城市中心区形成主要为住房、商业办公的局面,致使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规划环境条件下,城市道路实现立体化、快速化改造是改善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施工必然对现状交通环境、水流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何最大程度减小该影响是市政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考虑的难点和重点。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心的交通网络、水流环境(河道网络)已成体系,理想条件下,新建或改造道路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不减少交通、水流面积;然而,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因此,只能采取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修建临时便道以供通车。在河道区域内,一般可修建便桥或围堰,然而前者造价相对较高,管理较难,运行大荷载车辆时安全度较低,而采用后者的话,全断面修建围堰不能实现通水的目的,局部修建围堰,保持另一半通水的方案施工周期较长,对于河道宽度较小时更不具备实施条件。综合以上分析,寻找一种可全断面封闭河道,又能根据需要随时通水,且可实现交通不中断,尤其是可承受大荷载车辆通行的围堰,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该围堰可实现挡水及按需通水功能,同时上部可作为车辆及行人通行道路,钢结构可回收,经济效益高,结构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小,比采用桥梁方案更为安全、经济、可控,特别适用于跨河条件下,道路交通不中断、河水不中断、施工区要求保持干燥情况下的临时挡土、通行临时工程,尤其适用于下方有重要管线的情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在围堰全宽度两侧,分别形成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在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之间形成基本围堰中部结构,在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和基本围堰中部结构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形成完整的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作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形成完整的基本围堰中部结构作为机动车道。在围堰体内埋设排水钢管,实现通水目的。
形成所述的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设置两排钢板桩:间隔距离施打两排钢板桩,钢板桩上预先开凿拉结筋预留孔;
加固钢板桩:将拉结筋穿过钢板桩上的拉结筋预留孔套设在H型钢横梁上,将H型钢横梁固定在钢板桩的外侧面上;
埋设排水钢管:根据排水钢管的定位,切割钢板桩形成钢管孔,将排水钢管的法兰盘与钢管孔焊接;
土层回填:在两排钢板桩之间回填素土,回填的素土包裹排水钢管至路面层以下;
形成所述的基本围堰中部结构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地基处理:清除中间围堰区域河底淤泥,对河底土进行压密注浆,形成加固地基;
埋设排水钢管:将排水钢管的两端分别与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中的排水钢管进行焊接连接;
土层回填:在两侧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之间回填碎石或中砂,回填的碎石或中砂回填至排水钢管的顶部,在碎石或中砂顶部回填素土,回填的素土回填在排水钢管顶部以上区域;
浇注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包含:在基本双排桩挡土结构和基本围堰中部结构的素土顶部同时浇注钢筋混凝土,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305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