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冷单元机及其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58841.0 | 申请日: | 2016-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8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胡乾龙;黄章义;郭诗迪;唐育辉;徐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9/00 | 分类号: | F25B29/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廉振保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管 热回收 热回收系统 冷凝 水冷单元 压缩机 冷凝热量 用户使用 蒸发器 出水 储水容器 冷水水源 入口连接 温度限制 依次连接 并联 出口 串联 回收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冷单元机及其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控制方法。热回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壳管和蒸发器,且蒸发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连接;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热回收壳管,热回收壳管与冷凝壳管并联、或串联在压缩机与冷凝壳管之间;热回收壳管的出口通过储水容器与用户使用端连接,热回收壳管的入口与冷水水源连接。本发明可通过由热回收壳管将冷凝壳管的冷凝热量吸收,实现百分之百回收冷凝热量,然后提供给用户使用。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用户侧出水的水温,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水冷单元机冷凝温度普遍在35℃左右,其热回收系统出水温度无法突破这个温度限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冷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冷单元机及其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冷单元机由于换热器的本身限制无法做冷媒切换,因此只能实现制冷功能、且无热回收系统。这种情况使得现有技术中的水冷单元机冷凝侧的冷凝温度普遍在35℃左右。
但是,客户平时所需热水温度通常都会高于这个温度,例如在洗浴等情况下。因此,如何使热回收系统的出水温度变得更高,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水冷单元机及其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出水温度均在35℃左右、难以有较大提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冷单元机的热回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壳管和蒸发器,且蒸发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连接;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热回收壳管,热回收壳管与冷凝壳管并联、或串联在压缩机与冷凝壳管之间;热回收壳管的出口通过储水容器与用户使用端连接,热回收壳管的入口与冷水水源连接。
作为优选,热回收壳管的出口通过第一水泵与储水容器连接。
作为优选,冷水水源通过第二水泵与热回收壳管的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第二水泵通过流量调节阀与热回收壳管的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热回收系统还包括用于对储水容器降温的降温装置,降温装置为补水阀或散热风机,其中,补水阀连接在第二水泵的出口与第一水泵的入口之间,散热风机安装在储水容器的顶部。
作为优选,冷凝壳管的出口依次通过冷却塔和第三水泵与冷凝壳管的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储水容器的加热部件为锅炉或太阳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水冷单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热回收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水冷单元机的热回收控制方法,包括:提供上述的热回收系统;在用户开始使用热水时,在关闭第三水泵的同时,启动热回收系统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以启动热回收系统、并由储水容器向用户提供水源。
作为优选,设热回收系统的储水容器的出水实时温度为t、用户设定的出水温度上限为Ta、用户设定的出水温度下限为Tb;在启动热回收系统后的第一预定时间执行第一步骤,第一步骤包括:如果t>Ta,则开启降温装置;和/或如果Tb≤t≤Ta,则所述储水容器的降温装置、加热部件及流量调节阀继续保持各自的状态不变;和/或如果t<Tb,则降低流量调节阀的开度。
作为优选,在第一步骤执行完毕后的第二预定时间执行第二步骤,第二步骤包括:如果t<Tb,则启动储水容器的加热部件;和/或如果Tb≤t≤Ta,则停止流量调节阀的动作以使所述流量调节阀恢复至原始开度。
作为优选,在第二步骤执行完毕后的第三预定时间执行第三步骤,第三步骤包括:如果t<Tb,则继续保持在第二步骤时执行的相应操作;和/或如果Tb≤t≤Ta,则停止储水容器内的加热部件、并停止流量流量调节阀的动作以使所述流量调节阀恢复至原始开度。
作为优选,在用户停止使用热水时,在启动第三水泵的同时,关闭热回收系统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以关闭热回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588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