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废物推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27033.0 | 申请日: | 2016-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5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晖;王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鸿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53/16 | 分类号: | B65G5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7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废物 推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固体废物从至少一个保存区域运送到至少一个废物收集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动固体废物收集系统(PSWCS),利用地表及地下管道和气阀组成的网络,通过空气运动将固体废物从若干个中间保存区域(IHA)运送到称为垃圾收集站(RCS)的中央收集点,其中,中间保存区域(IHA)内的废物由室内倾斜式溜槽或室外投放站提供。暂时存储在栓塞(plug)内的固体废物通过气流打碎后,以单一相(rarephase)或分散相(dispersedphase)移动,从而允许该固体废物以较小的分散部分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固体废物从至少一个保存区域运送到至少一个收集导管或至少一个收集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固体废物从每个保存区域排放到废物传输导管,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利用移动装置推送并移动废物传输导管内的固体废物到至少一个收集导管或至少一个收集站,并控制移动装置回到初始位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将固体废物从至少一个保存区域气动运送到至少一个收集站或至少一个收集导管的系统,其中,至少一个保存区域与废物传输导管连接,其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废物传输导管内的移动装置,用于将从每个保存区域排放的固体废物移动到至少一个收集站或至少一个收集导管。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得以充分理解,这些附图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其中:
图1表示利用至少一个移动装置将固体废物从一个保存区域运送 到收集站的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至少一个移动装置(22)推送固体废物经过废物传输导管(14)、从而将固体废物从至少一个保存区域(10)运送到至少一个收集站(28)或至少一个收集导管(26)的方法。本发明也就是熟知的自动废物往返运送系统(AWSTS)。所述至少一个保存区域是从由位于建筑物内的室内站以及位于例如停车场和娱乐场所区域的建筑物外的室外站构成的组中选择的。固体废物是从由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固体废物构成的组中选择的。
这里,本发明将描述实施例,如图所示。AWSTS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周期性地、有规律地从每个保存区域(10)向废物传输导管(14)排放固体废物(20)。每个保存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调控固体废物(20)的排放的装置(12)。所述至少一个用于调控固体废物的排放的装置例如是排放阀。废物传输导管(14)包括至少一个移动装置(22),所述移动装置(22)用以将固体废物(20)推送并移动到至少一个收集导管(26)或至少一个收集站(28)。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移动装置推送固体废物(20)经过废物传输导管(14)之前,在固体废物(20)上方和周围喷洒液体以作为润滑剂。该液体从诸如水、油等等中的润滑剂组成的组中进行选择。通过在每个保存区域(10)和废物传输导管(14)之间产生差动压力,而开始固体废物(20)的排放,从而使固体废物(20)排放到废物传输导管(14)内。在所述至少一个保存区域(10)和废物传输导管(14)之间产生差动压力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差动压力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但通常通过在所述至少一个保存区域(10)内产生较高气压、而在废物传输导管(14)内产生较低气压来产生。
为了在所述至少一个保存区域(10)和废物传输导管(14)上产生差动压力,需要向所述至少一个保存区域提供空气,和/或从废物传输导管中排除空气。差动压力可通过如下方法形成:
a)一个高压空气导管(32),被提供有在所述至少一个高压空气导管(32)中的正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和在所述至少一个低压空气导管(34)中的大气压或亚大气压;
b)一个高压空气导管(32),被提供有在所述至少一个高压空气导管(32)中的大气压和在所述至少一个低压空气导管(34)中的亚大气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鸿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鸿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270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