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70860.0 | 申请日: | 2016-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6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宇松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2 | 分类号: | A61K36/9062;A61P9/10;A61P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中风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研发生产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
背景技术
风痰,病证名。痰扰肝经的病证。风痰证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痰扰肝经的 病证。《医学入门》卷五:“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瞤动昏涩,耳轮瘙痒,胁肋胀痛,左瘫右 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医宗必读》卷九:“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 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又名肝经风痰。二是指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风 热怫郁而发的病证。《泰定养生主论》:“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怫郁而然也。此皆素 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五种之痰”。
由于时代认识的局限,唐宋以前,风之外受内生,统称“中风”。近代根据风之成因, 将风病分为外风和内风。风痰之“风”古人多从外风立论,并未详加区分论治,但外风和内风在治疗原则上有本质的不同,外风宜散,内风宜熄,故应将风痰证分为外风触痰证与内风痰 扰证两大类。凡内风扰动挟有痰邪者可归于内风痰扰证,“肝为风木之脏”,因“肝风”不同于 外来之风,亦名“内风”。至于素有痰疾,受风触发之证为外风触痰证。
瘀血因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脉中,或溢于脉外,凝聚于某一局部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产生后的瘀血又可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而成为一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导致许多新的 病证。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等原因,导致血行不畅而凝滞于脉中;二是因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内出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停留于体内所形成。瘀血的病证特点,有刺痛、肿块,固定不移,出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面、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所述药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川乌20~25份,高良姜10~15份,使君子6~9份,广金钱草3~5份,
川芎9~13份,苦楝皮15~20份,桑寄生5~8份,杜仲13~15份,
黄芪8~13份。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
川乌20份,高良姜10份,使君子9份,广金钱草5份,
川芎13份,苦楝皮20份,桑寄生8份,杜仲15份,黄芪13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各组分之间协同作用,不仅具有活血化瘀、促进淤血吸收的作用,还能有效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所选材料皆为传统中药材料,无任何毒副作用。主治急性期中风,中风恢复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下述实施例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配备本发明治疗中风的药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各组分组成,川乌20份,高良姜10份,使君子9份,广金钱草5份,川芎13份,苦楝皮20份,桑寄生8份,杜仲15份,黄芪13份;每份1g。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各组分之间协同作用,不仅具有活血化瘀、促进淤血吸收的作用,还能有效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所选材料皆为传统中药材料,无任何毒副作用。主治急性期中风,中风恢复期。
以上所述仅用以方便说明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创作的精神范畴内,熟悉此技术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的各种简单的变相与修饰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宇松,未经黄宇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708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鸡鼻炎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艾草膏药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