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端子和端子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66793.5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465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范丽娟;曾艮富;陈海峻;池田智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4 | 分类号: | H01R13/04;H01R1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201802 上海市嘉定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连接 结构 | ||
一种连接器端子,该端子包括:设置在一端的电线压接部,该电线压接部用于压接电线,以及从所述电线压接部向外伸出的插针部,该插针部用于与配对端子接触以实现电气连接,其中,所述插针部的端头部倒角,该端头部在垂直方向的上侧的第一倒角部的倒角角度为第一倒角角度,该端头部在垂直方向的下侧的第二倒角部的倒角角度为第二倒角角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倒角角度与所述第二倒角角度彼此不同。利用上述连接器端子,能够有效减少向配对端子插入时的插入力,减少由对插操作时的相互摩擦或定位引起的端子表面磨损,同时增加与信号端子的插入时间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特别是一种公端子,其能够有效减少向配对端子插入时的插入力,减少由对插操作时的相互摩擦或定位引起的端子表面磨损;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所述连接器端子的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需要借助于公母端连接器的对插操作来实现彼此之间的电气导通。具体地,一般而言,公端连接器内具有包括插针部的公端子(插头式端子),母端连接器内具有包括筒状连接部的母端子(插座式端子),公端子的插针部能够插入在母端子的筒状连接部内,从而公端子与母端子相互连接而实现电气导通。
母端子一般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上侧内壁处的具有平坦表面的突起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下侧内壁处的弹簧部,突起部与弹簧部之间形成了供公端子的插针部插入的插入空间。
公端子500如图1所示,其一端是用于压接电线的电线压接部510,另一端是凸出地延伸的所述插针部520。为了方便公端子插入母端子,公端子的插针部的插入端头部分A有倒角结构。
如图2所述,在现有的公端子500中,端头部分的上下侧的倒角结构倒角角度是彼此相等的,即,端子倒角的倾斜尺寸通常是a=c,b=d,而使两面倾斜形状相同。
然而,对于上面的这种公端子的设计,存在如下的问题。
首先,由于公端子的插针部的端头部分的上下侧倒角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公端子向母端子的插入过程中,公端子的插针前端如果都以较大角度接触到母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突出部和弹簧部,这无疑需要较大的插入力,从而可能引起由于插入大而造成大的摩擦力,因此引起端子的相互配合表面上的镀层的破坏以及表面磨损。另外,公端子的插针前端如果都以较小的角度接触到母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突出部和弹簧部,会使完成安全接触(稳定接触)的时间变长,相对的留给信号端子的时间就会变少。
另外,通常,在连接器的设计中,需要有主回路和信号回路,主回路负责主端子,即上述的公母端子之间的电气导通以实现电力传输,信号回路负责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气导通以实现信号传输。由于主回路与信号回路之间的作用的不同,需要使这两个回路有插入时间差,换句话说,需要在主回路导通后才能将信号回路导通,以达到传输信号的作用。
然而,根据传统的端子结构,如上所述,由于公端子的插针部的端头部分的上下侧倒角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公端子向母端连接器的插入倒角的插入过程中,如果存在插入角度误差,公端子与母端连接器的插入倒角干涉,这增大了插入力,另外,在公端子向母端子的插入过程中,公端子的插针同时接触到母端子的筒状连接部的突出部和弹簧部,即,立即实现电气导通而没有缓冲过程,这不利于增大上述的时间差。
因此,对于连接器设计而言,能够减少连接器的插入力,减少公母端子对插时对相互表面镀层的破坏,以及在不增大连接器外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大主回路与信号回路的时间差成为了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的连接器端子所引起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 做了大量研究,并且对于公端子的结构做出了改进,从而能够在不增大制作成本,不改变连接器大小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了插入力,插入力的减少对公母端子对插插座时相互摩擦或定位所引起的表面磨损有显著的改善,同时增加了主回路端子与信号端子的接触时间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667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造导电端子组件的方法
- 下一篇:智能功放校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