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自动车身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31007.8 | 申请日: | 2016-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366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雷建军;夏林生;王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28 | 分类号: | B66C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自动 车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具,特别是一种新型自动车身吊具。
背景技术
汽车总装车间是生产成品汽车的最后一个车间,其最大特点是人员密度高,节拍快,绝大部分零部件都需要靠人工来进行装配和操作,因此总装车间工艺装备的稳定性和人性化显得尤为重要。
驾驶室吊具在总装车间应用十分广泛,如:驾驶室内饰线上线,驾驶室内饰线转底盘线,底盘线或底部装配工位。驾驶室吊具与空中悬挂输送线配合使用,使得总装车间工位之间的物流更加合理流畅,能够完成驾驶室的跨线运输,消除地面用工位器具及叉车的运输方式造成驾驶室的磕碰伤现象;此外驾驶室的尺寸和质量较大,采用吊具还能减轻工人上下件的劳动强度并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人们对汽车产品的个性化消费,对汽车生产厂家而言不仅对同一种产品需要提供不同的配置,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结构在同一时期生产不同的车型。从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特性来说,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品种的汽车已经是不可避免,总装车间混线生产是目前汽车厂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这就对驾驶室吊具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1和图2所示的吊具为现有技术中较常用的结构类型,吊具两边的支撑架100通过之间的连杆机构200连接到一起,可以实现两边同时打开和关闭,但打开时需要人员控制吊具一边的支撑架100(或把手300),并将支撑架100(或把手300)向外拉,才能打开,当吊具单边支撑架100有两组及以上时,通过人工拉拽支撑架来打开或关闭吊具就比较费力;类似结构的手动吊具通常都是通过一根或两根升降链条与吊具的上端连接,通过链条的升降来控制吊具的升降,以便实现相关工艺动作。但当吊具支撑架100为两组以上时,打开吊具时的力就比较大,当在一侧用力过大时,吊具就会沿着与升降链条的连接点处旋转,从而导致无法手动打开吊具。
因此,上述手动吊具的可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工件较小,吊具比较轻巧时,且单边支撑架只需要一个时,在这种工况下比较适合。但当工件较大或工件需要支撑的位置较多时,吊具就会做得比较复杂和笨重,在此工况下,人工操作吊具打开和关闭非常费力或根本就无法打开,上述现有的吊具形式就不适合。
如图3所示的吊具,目前也应用比较广泛,该吊具为电动打开吊具,但该吊具结构复杂,而且设置电动打开装置400,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自动车身吊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不需要借助电动设备即可轻松地打开和关闭,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和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自动车身吊具,包括吊具骨架和对称安装在所述吊具骨架两侧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与所述吊具骨架铰接连接,所述吊具骨架的中间位置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滑轨,所述滑轨的底部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通过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架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连接。
前述的新型自动车身吊具中,优选地,所述压板上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对称设置在所述滑轨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槽内,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二滑槽内,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端铰接连接。
前述的新型自动车身吊具中,优选地,所述压板的底部设有防护垫。
前述的新型自动车身吊具中,优选地,所述防护垫的材质为橡胶。
前述的新型自动车身吊具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结构完全相同,均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和具有内螺纹的调节管,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具有连接部,另一端通过螺纹与所述调节管的一端螺接,所述调节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螺接,所述第二螺杆的另一端具有连接部。
前述的新型自动车身吊具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结构完全相同,均包括前吊钩、后吊钩和连杆,所述前吊钩与所述吊具骨架铰接连接,所述后吊钩上均具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一铰接孔设于所述后吊钩的上端的端部,所述第二铰接孔设于所述后吊钩的中上部,所述后吊钩通过所述第二铰接孔与所述吊具骨架铰接连接,所述后吊钩通过所述第一铰接孔与所述第一螺杆端部的连接部铰接连接;所述前吊钩与所述后吊钩通过所述连杆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310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