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闪杆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26234.1 | 申请日: | 2016-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99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段和平;余建华;高雅隽;莫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与防护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30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闪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闪杆。
背景技术
目前接闪杆取代了过去避雷针的称呼,是安装在建筑物顶部用于避免建筑物遭雷击的一种导电装置,主要应用于闪电防护、电子轰击等领域。它能把闪电从保护物上方引向自己并安全地通过自身泄入大地,因此,引雷和泄流性能的优劣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接闪杆通常为铁或钢等材料制成,受材质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影响,其尖锐度不够,没有生产厂家注重于接闪杆的尖锐度,尖端放电条件不显著,导电性不强也使得电流泄放不及时,防雷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接闪杆。
本发明的接闪杆,包括铝合金支撑杆,所述铝合金支撑杆的外壁上涂刷有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耐磨涂层,铝合金支撑杆的顶端设有由碳纳米管堆叠而成的针尖,针尖的底端通过负压铸渗法融合在铝合金支撑杆的顶部,针尖的顶端设有多根碳纳米管制成的尖端部。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铝合金支撑杆的顶端横截面为圆形,铝合金支撑杆的顶端面直径不小于2mm。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针尖的横截面为圆形。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尖端部由3-10根碳纳米管堆叠而成,尖端部的顶端封口直径为6-60nm。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尖端部的顶端与针尖的底端面之间的距离为3-5mm。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均为2-6n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接闪杆结构新颖,通过在铝合金支撑杆的顶部设置由碳纳米管堆叠而成的针尖,针尖的顶端设有多根碳纳米管制成的尖端部,使得针尖的尖锐度达到纳米级,比普通材料形成的针尖提升近1000倍,有利于形成尖端放电的条件,显著提高接闪杆的防雷效果;导电性能提升,高热导率和高熔点可有效防止尖端材料被雷击损坏;针尖具备高强高韧的力学性能,同时针尖具有很好的自润滑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接闪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铝合金支撑杆;2、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耐磨涂层;3、针尖;4、尖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接闪杆,包括铝合金支撑杆1,所述铝合金支撑杆1的外壁上涂刷有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耐磨涂层2,铝合金支撑杆1的顶端设有由碳纳米管堆叠而成的针尖3,针尖3的底端通过负压铸渗法融合在铝合金支撑杆1的顶部,针尖3的顶端设有多根碳纳米管制成的尖端部4。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铝合金支撑杆1的顶端横截面为圆形,铝合金支撑杆1的顶端面直径不小于2mm。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针尖3的横截面为圆形。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尖端部4由3-10根碳纳米管堆叠而成,尖端部4的顶端封口直径为6-60nm,尖端部4顶端形成五边形的碳纳米管封口。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尖端部4的顶端与针尖3的底端面之间的距离为3-5mm。
本发明的接闪杆,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均为2-6nm。
本发明的接闪杆仅对支撑杆、针尖及其连接做详细说明,底座、接地装置和支撑杆间的连接、固定方式与常见的接闪杆类同,即接地装置和支撑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底座上。所述针尖的底部利用负压铸渗法融合在支撑杆的顶部,确保针尖底部的截面与支撑杆顶部的截面精准、严密地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接闪杆的针尖材料为金属碳纳米管。针尖整体(包括尖端部)由一维量子材料的碳纳米管堆叠至3-5mm高度,针尖的顶端设有多根碳纳米管制成的尖端部,使五边形正好出现在尖端部的顶端,即形成碳纳米管的封口。该五元环封口可增强反应活性,在高温或其他物质的作用下,端面处打开形成管径,极易被金属浸润形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可耐高温、抵抗热变性能强,使碳纳米管与金属材质完美结合。所述接闪杆的支撑杆外壁和连接部位均涂有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耐磨涂层。进一步保证了接闪杆的耐久度和防腐要求。所述的碳纳米管选用的管径范围为2-6nm:当管径小于6nm时,碳纳米管可看作导电性能良好的一维量子导线,当管径大于6nm时,导电性能骤降。支撑杆顶端截面处的直径为2-3mm,距离针尖近的支撑杆比距离针尖远的支撑杆截面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与防护技术中心,未经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与防护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262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