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硫原料吸附脱硫的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98806.X | 申请日: | 2016-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48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寿;毛安国;张久顺;刘宪龙;刘玉良;徐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20 | 分类号: | C10G4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浩然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料 吸附 脱硫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硫原料吸附脱硫的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a、将含硫原料与第一供氢体从流化床反应器第一入口送入流化床反应器中与吸附脱硫剂接触并进行吸附脱硫反应,得到吸附脱硫产物和待生吸附剂;其中,按照含硫原料的流向,将至少一股第二供氢体从所述流化床反应器第一入口下游的至少一个流化床反应器第二入口送入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中一起进行所述吸附脱硫反应;b、将步骤a中所得吸附脱硫产物和待生吸附剂进行气固分离,将所得待生吸附剂送入流化床再生器中进行再生。基于本发明系统的方法能够降低含硫原料的硫含量,并减少吸附脱硫产物辛烷值的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硫原料吸附脱硫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作为燃料的轻质烃中硫含量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以汽油为例,欧盟在2005年就已经规定硫含量不超过50μg/g,并且于2010年实施的欧Ⅴ汽油标准中规定硫含量小于10μg/g。中国于2013年12月31号开始实施的国Ⅳ标准规定汽油硫含量不大于50μg/g,并计划于2017年初在全国推广实施国Ⅴ标准,届时汽油中的硫含量将不大于10μg/g。
传统的加氢脱硫工艺在对汽油进行深度加氢脱硫时,会造成产品汽油辛烷值的大幅度降低。近年来,S-Zorb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由于具有脱硫深度高、氢耗低、辛烷值损失少等特点在国内得到了迅速推广。按照美国专利US6274533、US6869522和US7427581等公开的方法,在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时,能够将催化裂化汽油中的硫脱除到10微克/克以下,且产物的抗暴指数损失不超过0.6个单位,吸附脱硫的反应条件为:0.1~10.3MPa、37.7~537.7℃、重时空速为0.5~50h-1和临氢条件下。所用吸附剂以氧化锌、硅石和氧化铝混合物为载体,其中氧化锌占10~90重%、硅石占5~85重%、氧化铝占5~30重%。活性组分为负载的还原态金属,由负载于载体上的钴、镍、铜、铁、锰、钼、钨、银、锡、钒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载体与金属组分经混合、成型、干燥、焙烧后得到吸附剂。
由于S-Zorb工艺仍属于临氢脱硫工艺,在应用于催化裂化汽油等富含烯烃的烃油脱硫时仍然存在烯烃的饱和,导致脱硫汽油的辛烷值损失。另一方面,由于汽油中烯烃与氢气的加氢饱和反应,脱硫反应器温度随着反应器高度的升高不断上升,高的反应温度可以抑制烯烃加氢饱和反应的进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有效的降低脱硫汽油的辛烷值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硫原料吸附脱硫的方法和系统,基于本发明系统的方法能够降低含硫原料的硫含量,并减少吸附脱硫产物辛烷值的损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硫原料吸附脱硫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将含硫原料与第一供氢体从流化床反应器第一入口送入流化床反应器中与吸附脱硫剂接触并进行吸附脱硫反应,得到吸附脱硫产物和待生吸附剂;其中,按照含硫原料的流向,将至少一股第二供氢体从所述流化床反应器第一入口下游的至少一个流化床反应器第二入口送入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中一起进行所述吸附脱硫反应;b、将步骤a中所得吸附脱硫产物和待生吸附剂进行气固分离,将所得待生吸附剂送入流化床再生器中进行再生,得到的再生吸附剂作为吸附脱硫剂送入所述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所述吸附脱硫反应,将所得吸附脱硫产物经气液分离后的液体产物送入稳定装置进行稳定处理。
优选地,所述第二供氢体为2-10股,且从每个所述流化床反应器第二入口送入一股所述第二供氢体。
优选地,以重量计,所述第一供氢体占所述第一供氢体和第二供氢体总重量的5-95重量%。
优选地,所述含硫原料为选自干气、液化气、汽油和柴油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含硫原料的硫含量为50-3000ppm,所述第一供氢体和第二供氢体各自独立地包括选自氢气、干气、四氢萘、十氢萘和二氢茚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988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附剂的硫化方法
- 下一篇:基础油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