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392921.6 | 申请日: | 2016-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9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吕卫帮;刘佳林;曲抒旋;李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77/00;C08K7/00;C08K7/24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薄膜 半晶质 聚合物 复合材料 及其 制法 应用 | ||
1.一种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选用真空抽滤法、浮动催化法、旋涂法、蒸发法、阵列拉膜法、L-B膜法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制得碳纳米管薄膜,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由复数根碳纳米管聚集形成,且厚度在1µm以上;
提供主要由聚合物及溶剂组成的聚合物溶液,所述聚合物溶液的浓度为0.01wt%~10wt%;
以所述聚合物溶液充分浸润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并使所述聚合物至少在该复数根碳纳米管中的部分碳纳米管上结晶形成结晶体,且使其中至少两个结晶体以一碳纳米管为轴依次分布而形成串晶结构,其中相邻结晶体彼此间隔设置,从而形成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包含65 wt%~99.9 wt%碳纳米管薄膜和0.01 wt%~35 wt%聚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于所述聚合物溶液内充分浸泡,并对所述聚合物溶液进行加热、冷却或蒸发溶剂,使所述聚合物结晶,从而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表面及内部均形成所述串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所述聚合物溶液充分浸润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并形成包含串晶结构的初成品后,清洗除去非晶相的所述聚合物,从而获得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包括聚乙烯或聚酰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厚度在1µ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厚度在10µ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半晶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厚度为10~25µ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9292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支架(LB2100)
- 下一篇:手机支架用手机夹持座(LP‑K‑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