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牙种植体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87510.8 | 申请日: | 2016-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6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启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启浩 |
主分类号: | A61C8/00 | 分类号: | A61C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4 | 代理人: | 张婧 |
地址: | 新加坡共和***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种植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种植体,包括植入牙槽骨内部的体部、用于套装人工义齿的基台和连接体部和基台的颈部,体部的侧表面和底面为粗糙表面,颈部为根向逐渐缩小的椎台结构,颈部的根端径向尺寸小于体部的上端径向尺寸,使得体部的上端中未被颈部的根端占据的部分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平台面,该平台面为粗糙表面。本发明所涉及的牙种植体,将牙种植体的体部上表面的平台面设计为粗糙表面,引导牙槽骨延伸生长到该平台面处,减小传统牙种植体各个部件之间的微间隙和微动,增强牙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种植人工义齿的牙种植体。
背景技术
口腔种植牙治疗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骨内牙种植体常见的有:叶状种植体、圆柱形种植体、螺旋种植体、锚状种植体、穿下颌骨种植体及升级支架种植体等。60年代末期,由瑞典Branemark教授创制的二段式钛种植体系列,首先提出并证实了骨结合的理论。1990年American Academy of Implant Dentistry(AAID)美国种植牙科学研究所将骨结合定义为:正常的改建骨和种植体直接接触,无光镜下可见到软组织长入,并能使种植体的负荷持续传导并分散在骨组织中。多位学者研究均已证实,即刻种植可形成骨结合,并经临床验证,能够支持种植义齿的修复。
种植牙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牙种植体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及坏死,导致牙龈和骨头的吸收。牙种植体周围组织病变是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损害,包括累及软组织的可逆性种植体黏膜炎和累及种植体植骨床、造成骨吸收的牙种植体周围炎。后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持续的骨吸收和种植体-骨界面原有的结合分离,最终使种植体松动、脱落。
目前的牙种植体有包括一段式牙种植体和二段式牙种植体。二段式牙种植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植入牙槽骨内的体部,暴露于牙粘膜外并为其上的人工义齿提供支持和固位作用的基台,以及连接体部和基台的固定螺丝。一段式牙种植体是将上述三个部分一体成型为一个整体。目前的牙种植体部的上表面一般设计为光滑表面,在体部和颈部之间构成了一个表面光滑的交界面,该交界面使得牙种植体植入人体组织后产生微间隙,不利于牙槽骨的附着和牙龈组织的填充,口腔内细菌容易积聚在该交界面的微间隙处而引起种植体周围炎,进而导致如上所述的骨吸收和种植体-骨界面原有的结合分离;另外该交界面的微间隙也会减小牙种植体的种植稳定性,在咬合和旋转时容易引起微动,从而导致固定螺丝松动,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使基台和种植体松动、脱落,最终导致种植牙的治疗失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种植体,本发明所涉及的牙种植体,可以减小体部和颈部之间的微间隙,体部的上端中未被颈部的根端占据的部分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粗糙平台面,可以引导牙槽骨延伸生长到该体部上端的平台面上,增强牙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牙种植体,包括植入牙槽骨内部的体部、用于套装人工义齿的基台和连接体部和基台的颈部,体部的侧表面和底面为粗糙表面,颈部为根向逐渐缩小的椎台结构,颈部的根端径向尺寸小于体部的上端径向尺寸,使得体部的上端中未被颈部的根端占据的部分形成一个水平方向的平台面,其特征在于,平台面为粗糙表面。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平台面的粗糙度为1-20微米。
进一步地,颈部的侧表面为粗糙表面,颈部的侧表面的粗糙度为0.1-2微米。颈部侧表面同样设计为粗糙表面,其粗糙度低于上述平台面的粗糙度,有利于软组织的附着和生长,能够减小乃至消除牙种植体的体部和基台之间的微间隙,增强牙种植体植入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启浩,未经王启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87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脚轮(D2)
- 下一篇:物流车脚轮(W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