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式消融导管及消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80183.3 | 申请日: | 2016-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0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楚武;邹波;朱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A61B18/1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韩洋;王芸 |
地址: | 610045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消融 导管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式消融导管及消融装置,其中,吸附式消融导管包括管体及与管体远端相连的电极部分,管体上与电极部分的连接处设有吸附口;消融装置包括射频源及上述结构的吸附式消融导管。本发明提供的吸附式消融导管和消融装置的电极臂均能够有效可靠地贴靠病灶组织,能准确控制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的贴靠力且能准确判断贴靠程度,还能进行浅表消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附式消融导管及消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导管介入治疗中,是将射频消融导管电极贴靠病变组织,电极释放射频能量与背极板形成回路,通过生物组织中离子传导电流所产生的焦耳热和生物组织在高频电磁场中因介电损耗而产生的热使得病变组织的温度升高,因为病变组织的散热性差且对高热敏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进行消融前需确定电极与病灶组织贴靠的程度,经过临床证实只有在导管远端的电极与病灶组织的接触压力合适的条件下消融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利用消融导管进行治疗时,是将导管远端与病灶组织接触,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使导管远端能够良好地与病灶组织接触,否则,过度的压力可能对组织造成不可取的损伤,而过小的压力则无法达到彻底消融的治疗目的。
目前已有人利用新的消融导管(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3908337A)直接检测贴靠的压力大小,但该消融导管的电极在某些病灶组织中,比如在心脏、胃或肠道中,易受血液、组织液或胃液等的影响,难以保证比较好的贴靠效果;除此之外,该项技术中检测压力的装置易受检测控制系统精度的影响,无法判定电极与病灶组织的贴靠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消融导管所存在的电极无法有效贴靠病灶组织且无法判断贴靠程度等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电极臂能够有效可靠地贴靠病灶组织、能准确控制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的贴靠力且能够准确判断贴靠程度的吸附式消融导管,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吸附式消融导管的消融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附式消融导管,包括管体及与管体远端相连的电极部分,管体上与电极部分的连接处设有吸附口。
在本发明所述吸附式消融导管中,管体上与电极部分的连接处设有吸附口,当电极部分靠近组织附近时,该吸附口对准病灶组织的中心,缓慢移动电极部分至与病灶组织贴靠,开启外部的负压源,此时吸附口与病灶组织之间将会形成负压,负压会使得整个电极部分有效可靠地包覆在病灶组织上,开启射频能量就可进行消融治疗;除此之外,本发明可以通过控制负压源的功率大小来调整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的贴靠力,以适应不同病灶组织(如心脏组织、胃组织)和不同的消融深度,负压源的功率越大,贴靠力越大,贴靠程度也就越好。由此可知,本发明所述吸附式消融导管中的电极部分能够有效可靠地贴靠在病灶组织上,且能准确控制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的贴靠力,即,使得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的贴靠程度变得可控,也能准确判断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的贴靠程度。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电极部分包括多个电极臂,且电极臂的近端均与管体的远端相连,而电极臂的远端均为自由端。
在本发明所述吸附式消融导管中,电极部分包括多个电极臂,该多个电极臂沿管体的径向分布,且电极臂的近端均与管体的远端相连,电极臂的远端均为自由端,当将吸附口对准病灶组织的中心且将电极部分缓慢移动至与病灶组织贴靠时,开启外部的负压源,此时吸附口会与病灶组织之间形成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所有的电极臂均会有效可靠地包覆在病灶组织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且采用多个电极臂与病灶组织贴靠,进一步保证了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良好的贴靠程度。
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电极部分与病灶组织之间良好的贴靠程度,本发明将多个电极臂沿管体的径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电极臂呈弯曲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锦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801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