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吸附水体2,4-二氯苯酚的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54896.2 | 申请日: | 2016-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廖桂英;袁辉;夏华;王东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C02F1/28;C02F101/34;C02F101/36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4 | 代理人: | 刘天钰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吸附 水体 氯苯 多孔 聚酰亚胺 纳米 复合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材料采用以下方法制备:称取均苯四甲酸二酐和三聚氰胺,充分真空干燥;将三聚氰胺溶解于二甲基亚砜中,待三聚氰胺完全溶解后在溶液中加入均苯四甲酸二酐,在真空氮气条件下溶解,并磁力搅拌反应,所制得的白色溶液清洗后充分真空干燥,即制得多孔聚酰亚胺;将碳纳米管加入到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液中,进行处理后制得CNTs‑COOH;称取多孔聚酰亚胺和CNTs‑COOH,将两者分散于乙醇中,超声搅拌使两者充分混匀,然后除去乙醇,即制得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操作、原料低廉等诸多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碳纳米管的吸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是一种用于去除水体中2,4-二氯苯酚的新型材料,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氯酚类物质在多种化工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大量应用在制造杀虫剂、染料、除草剂等过程中。氯酚具有杀菌功能,可用于羽毛、木材等的防腐过程。此外,在纸浆与纺织品的氯漂白工业、饮用水的氯化消毒过程都会生成氯酚类物质。目前,常用来处理2,4-二氯苯酚的方法是氧化法和吸附法,尤其以吸附法最为经济节约。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沸石及碳纳米管等。
碳纳米管结构上可以理解为由石墨烯卷曲形成。碳纳米管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对大量有机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如多环芳烃、酚类、硝基类、胺类等芳香烃、四环素和磺胺类化合物等。另外,引进一些特定官能团及化合物修饰碳纳米管,如氨基、羧基、羟基、氧化铝、二氧化硅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多孔有机骨架作为一类具有潜力的多孔材料,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中,聚酰亚胺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力学性能、以及电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具有大比表面积及表面带有丰富的氨基、羧基官能团的聚酰亚胺,在对碳纳米管进行修饰后,相应地增强了碳纳米管对氯酚的吸附能力,但是目前本领域中并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目的是用于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2,4-二氯苯酚;该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操作、原料低廉等诸多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碳纳米管的吸附能力。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材料采用以下方法制备:(1)、按照1:1~1:3的摩尔比称取均苯四甲酸二酐和三聚氰胺,在95~105℃下充分真空干燥;
(2)、将三聚氰胺溶解于二甲基亚砜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3~10%的溶液,待三聚氰胺完全溶解后在溶液中加入均苯四甲酸二酐,在真空氮气条件下溶解,并在160~180℃条件下磁力搅拌反应60~80h,所制得的白色溶液分别用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丙酮清洗,清洗后的产物在70~90℃条件下充分真空干燥,即制得多孔聚酰亚胺;
(3)、将碳纳米管加入到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液中,进行处理后制得CNTs-COOH;
(4)、按照多孔聚酰亚胺:CNTs-COOH的质量比为1:1~1:5来称取多孔聚酰亚胺和CNTs-COOH,将两者分散于乙醇中,超声搅拌使两者充分混匀,然后除去乙醇,即制得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所述的步骤(3)混合酸液中浓硫酸与浓硝酸体积比为3:1,将碳纳米管加入至混合酸液后超声0.5h,再在80℃条件下,氮气氛围中加热3h,降至室温,用蒸馏水洗样至pH=6.5~7.5,在80℃条件下真空干燥24h,即得CNTs-COOH。
上述所制备的有机多孔聚酰亚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能够用于吸附水体中的2,4-二氯苯酚。在温度为298K,pH=6,吸附剂投加量0.4g/L的条件下,对2,4-二氯苯酚浓度为500mg/L的水体进行吸附,吸附量可达400mg/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548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