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湿喷混凝土的双组份开关型引气剂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48412.3 | 申请日: | 2016-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07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程卫民;刘国明;崔向飞;肖伟;黄亚楠;潘刚;于欣;郇昌利;李振;陈连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4/42 | 分类号: | C04B24/42;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混凝土 双组份 开关 型引气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外加剂,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湿喷混凝土的双组份开关型引气剂。
背景技术
湿喷混凝土对新拌混凝土有较高的可泵送性能指标要求,因而,搅拌成形之前或搅拌成形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外加引气剂,以提高其流动性能指标,获得良好的可泵送性能。
然而,混凝土的流动性与湿喷混凝土喷射成型后的坍落度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较高的流动性使混凝土具有较低的粘聚力,喷射在受喷面上的混凝土容易塌落,对混凝土的可喷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同时赋予混凝土流动性与可喷敷性能指标,已经成为引气剂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喷射混凝土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成本低、易降解,施工简单,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喷射过程中输送泵电能消耗的用于湿喷混凝土的双组份开关型引气剂。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湿喷混凝土的双组份开关型引气剂,其特征在于,由A组分和B组分组成,其中,A组分用于混凝土发泡,B组分用于混凝土消泡;
所述A组分为无患子皂粉、α-烯基磺酸钠粉体和聚丙烯酰胺粉体的混合物,按质量份数:无患子皂粉30-50份、α-烯基磺酸钠5-15份、聚丙烯酰胺粉体8-12份;
所述B组分为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粉体的混合物,按质量份数: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18-27份、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粉体5-15份;
上述A组分按与混凝土的质量比为0.05-0.1︰100的比例,在搅拌过程中加入到混凝土浆料中;
上述B组分按与混凝土的质量比为0.015-0.03︰100的比例,是在与混凝土喷射管连接的喷枪的风环位置处,由压缩空气携带注射至混凝土浆料中。
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这种“开关型”引气剂中用作起泡作用的A组份在搅拌过程中加入到混凝土浆料中,可使混凝土浆料在输送管道泵送过程中具有引气作用,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浆料的流动性,从而获得较高的可泵送性能指标,提高泵送效率、减小泵送阻力、降低(混凝土输送泵)动力消耗,并减少喷射混凝土管路堵塞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起消泡作用的B组份在与混凝土喷射管连接的喷枪的风环位置处,由压缩空气携带注射至混凝土浆料中。这样,携裹有起消泡作用的B组份的气流以“注射”形态注入到携裹有用作起泡作用的A组份的混凝土浆料中,两股“射流”高速状态下均匀混合,可有效保证A组份与B组分均匀混合并形成有效的、充分的接触,获得较好的“消泡”效果,从而确保喷射到受喷面上的混凝土浆料重新获得或“恢复”良好的粘聚力性能指标,获得良好的可喷敷性,进而保证混凝土喷射成型质量,防止湿喷混凝土塌落。
不难看出,上述技术方案的开关型引气剂,起泡成分与消泡成分“一前一后”混入混凝土浆料,巧妙地解决湿喷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浆料的可泵送性与可喷性之间的“矛盾”。
上述技术方案中,开关型引气剂的各原料成分均无毒无害、可降解,为环境友好型绿色引气剂。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开关型引气剂的技术特点,简要说明如下:
上述开关型引气剂的各原料成分中,无患子皂粉源于植物,是一种天然无公害表面活性剂;
α-烯基磺酸钠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发泡能力强、生物降解性好,并对混凝土密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无毒无害。
聚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絮凝性,可以有效降低液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泡沫粘度和弹性强度;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消泡剂,其加入量小,但消泡作用显著;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这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已经存在于混凝土浆料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α-烯基磺酸钠混合后,可快速形成浑浊沉淀。
即,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混合后,可以协同配合,一方面,强化“消泡”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保证“消泡”的反应速度。
优选为,上述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2-0.5MPa。
该优选技术方案直接带来的技术效果是,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利用常规的湿喷混凝土喷枪风环处的压缩空气补风(压力通常为0.2-0.5MPa),即可较好地携裹B组分“注射”入混凝土浆料的射流中,并实现良好的混合效果。
也就是说,不需要另外进行压缩空气的供送或压力参数的调整,便于工艺控制;
或者说是,不会对湿喷混凝土成型质量造成任何额外的负面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484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