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通信中的UE和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43652.4 | 申请日: | 2016-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4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博;蒋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8 | 分类号: | H04L1/18;H04L5/00;H04W72/04;H04W7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4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通信 中的 ue 基站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中的UE和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UE在第一时频资源中发送第一无线信号,随后在第二时频资源中检测第一信令。其中,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是由所述UE自行选择的。所述第一参数集合包括{第一标识,第二标识}中的至少之一。所述第一信令被用于确定第三标识。所述UE通过比对所述第三标识和所述第二标识判断所述第一无线信号是否被基站正确接收。本发明通过设计第二标识和第三标识,解决无调度的上行传输,UE如何获知其所发送的上行数据被正确接收的问题。同时,将第一参数集合与第一时频资源及第二时频资源建立联系,使UE和基站可以在固定的资源上获取上行数据,以及上行数据对应的反馈,降低盲检测的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信号的传输方案,特别是涉及基于蜂窝网通信的上行传输及下行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基于数字调制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蜂窝系统中,上行无线信号的发送是基于基站的调度。而对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而言,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通信可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IoT通信的特征包括:终端设备的数量非常巨大,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待机时间较长(功耗要低),终端设备的成本较低等方面。传统的基于调度的上行发送不再适用于IoT,原因包括:
-.下行调度所需要的信令会严重降低传输效率。尤其考虑到典型的一次IoT的上行发送所包括的信息比特数量通常比较少。
-.增加终端设备的功耗,降低待机时间。现有的系统中,终端设备首先通过例如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等信令,然后才能发送上行传输。
-.增大了上行传输延时。一些特殊场景中,IoT通信需要较低的传输延时,而现有的基于调度的上行传输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CB(Contention Based,基于竞争的)上行传输被提出,即UE不需要基站的调度即可发送上行信息。如果没有发生(两个或者多个UE之间的)冲突,则基站能够正确译码上行信息。
发明内容
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CB上行传输的好处之一在于,当基站所需服务的用户数较多,且每个用户所需的时频资源较小时,CB上行传输可以有效的降低控制信令的开销和控制信令的碰撞。然后,CB上行传输也会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当有多个UE同时选择同一块资源进行上行传输时,而基站只解码出了所述多个UE中的部分UE的上行数据,并发送对应的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时,所述多个UE无法知道基站发送的HARQ-ACK中哪一个是其自己的。上述问题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基站预留足够多的资源用于CB上行传输,且基站也同时预留与上行资源匹配的下行资源发送对应的HARQ-ACK。但是这样当没有较多UE进行CB传输时,这些预先配置的资源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且这个方法本身也违背了CB上行传输的设计初衷。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解决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例如,本申请的UE中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应用到基站中,反之亦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UE中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在第一时频资源中发送第一无线信号
-步骤B.在第二时频资源中检测第一信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436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参考信号配置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