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线元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41818.9 | 申请日: | 2016-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12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华;周长红;赵延庆;欧阳剑;刘也嘉;刘佳音;孙伊人;刘婉秋;陈静云;李亚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赵连明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路线 平面 线形 设计 两点 线元法 | ||
1.一种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两点”线元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线元基本参数、基本类型及典型独立参数
建立8个基本参数,分别为:起点B坐标、终点E坐标、起点切向角αB、起点半径RB、终点切向角αE、终点半径RE、线元偏转角β和线元长度L;其中,起点B坐标、终点E坐标、起点切向角αB和起点半径RB是四个独立参数,其余的四个参数通过四个独立参数计算得到;
(2)通过以上8个基本参数,将基本线元类型分为切直线线元、圆曲线线元、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反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正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和反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共6种;
1)切直线线元的参数计算方法
当终点E不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终点E(XE,YE)惟一确定切直线线元,已知的独立参数为3个;其余线元基本参数确定如下:起点半径RB=∞、终点半径RE=∞,终点E切向角αE=αB,线元偏转角β=0,线元长度当终点E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独立参数为起点B、终点E 2个,线元参数的确定方法相同;
2)圆曲线线元的参数计算方法
当终点E不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终点E(XE,YE)可惟一确定圆曲线线元,已知独立参数为3个;线元其余基本参数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矢量的方向角α1;
根据起点B、终点E的坐标,由式(2.1)计算确定;
第二步: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的夹角α0;
α0=α1-αB(2.2)
由已知条件有α0≠0且α0≠±π,采用式(2.3)将α0标准化;
α0标准化后,满足条件α0∈(-π,+π)且α0≠0;
第三步:判定线元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
采用式(2.4)判定线元曲线的左右转方向,同时确定转向符号δ0的数值;
第四步:计算圆曲线对应的圆心角;
设C为圆曲线的圆心,由式(2.5)获得圆曲线对应的圆心角∠BCE;
∠BCE=2α2=2|α0|(2.5)
式(2.5)中,α2为圆曲线圆心角的一半;
第五步:计算圆曲线线元偏转角β;
线元终点E处的切线方向相对于线元起点B处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称为线元偏转角,用β表示;由式(2.6)确定圆曲线线元偏转角β;
β=2|α0|(2.6)
第六步:由式(2.7)计算圆曲线半径RC;
第七步:计算圆曲线线元其他参数;
线元终点E切向角αE由式(2.8)计算:
αE=αB+δ0β(2.8)
线元长度L由式(2.9)计算:
L=RCβ(2.9)
圆心C坐标(XC,YC)由式(2.10)、式(2.11)计算:
αC=αB+0.5πδ0(2.10)
3)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的参数计算方法
当终点E不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终点E(XE,YE)可惟一确定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中线元起点半径RB已知、终点半径RE未知,且有RB=∞、RE∈(0,∞),起点B亦为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的原点O',已知独立参数为4个;线元其余基本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矢量的方向角α1,由式(2.1)确定;
第二步: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的夹角α0,由式(2.2)、式(2.3)确定;
第三步:判定线元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由式(2.4)确定;
第四步,建立相对坐标系O'X'Y',计算线元终点E的相对坐标(X'EB,Y'EB);
以完整型回旋线原点O'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起点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
在相对坐标系O'X'Y'下,由式(3.1)计算线元终点E的相对坐标(X'EB,Y'EB);
第五步:采用迭代方法计算线元偏转角β;
设点P为回旋线上任意一点,在点P处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处的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偏转角β,点P处相应的回旋线半径为R;依据回旋线基本特性,在相对坐标系O'X'Y'下,获得回旋线上任意点P的相对坐标(DX',DY')计算公式如式(3.2)、式(3.3)所示;
由式(3.2)、式(3.3)可得:
由式(3.4)可得:
线元终点E为回旋线上的确定点,且已由式(3.1)获得相对坐标值(X'EB,Y'EB),应有:
X'EB=DX',Y'EB=DY'
(3.6)
k为可计算确定的常数,式(3.5)为的显示迭代计算公式;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回旋线总偏转角β不超过π,迭代式(3.5)总收敛;设定初始值β0=0.5或β0=1.0,通常迭代5~50步即获得满足精度要求的线元偏转角β;
第六步: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他参数计算;
由式(3.8)计算线元终点E处的切向角αE:
αE=αB+δ0β(3.8)
由式(3.9)计算线元终点E处的曲线半径RE:
由式(3.10)计算线元长度L:L=2REβ(3.10)
4)反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的参数计算方法
当终点E不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及终点E(XE,YE)可惟一确定反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中线元起点半径RB未知、终点半径RE已知,且有RB∈(0,∞)、RE=∞,终点E亦为反向完整型回旋线的原点O',已知独立参数为4个;线元其余基本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矢量的方向角α1,由式(2.1)计算确定;
第二步: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的夹角α0,由式(2.2)、式(2.3)计算确定;
第三步:判定线元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由式(2.4)确定;
第四步:采用二分法试算确定线元偏转角β;
对于反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偏转角β为线元起点B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的旋转角度,应有β>βmin=|α0|,且通常情况下β<βmax=π;
第1次试算时,令待求的线元偏转角β0=(βmax+βmin)/2,则在线元终点E处的切线方向角αE由式(4.1)计算得到:
αE=αB+δ0β0(4.1)
回旋线原点O'处的切线方向角α'O'可由式(4.2)计算得到:
α'O'=αE+π(4.2)
已知完整型回旋线原点O'坐标(XE,YE)、回旋线原点O'处的切向角α'O'、回旋线上确定点B坐标(XB,YB),可采用“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总偏转角迭代计算方法,获得第1次试算条件下回旋线端点B切线方向相对于原点O'切线方向的线元偏转角β;计算差值Δβ=β0-β,并应用以下法则:
若|Δβ|≤ξ=1.0e-6,则获得线元偏转角β的准确解,第四步计算完成;
若|Δβ|>ξ=1.0e-6,如果Δβ>0,则令βmax=β;如果Δβ<0,则令βmin=β;再令β0=(βmax+βmin)/2并进入第2次试算,获得第2次试算的线元偏转角β,再计算差值Δβ=β0-β,…,如此反复计算,直至满足结束条件|Δβ|≤ξ=1.0e-6,获得线元偏转角β的准确解,完成第四步计算;
第五步:计算线元终点E的切向角αE;
由式(4.3)计算得到线元终点E的切向角αE:
αE=αB+δ0β(4.3)
第六步:建立相对坐标系O'X'Y',计算线元起点B的相对坐标(X'BE,Y'BE);
根据获得的线元偏转角β准确解,由式(4.1)、式(4.2)计算回旋线原点O'的切线方向角α'O';
以回旋线原点O'为相对坐标系原点,以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轴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相对坐标系+Y'轴方向,建立相对坐标系O'X'Y';
按式(4.4)计算线元起点B在相对坐标系O'X'Y'下的相对坐标(X'BE,Y'BE);
第七步:计算反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余各参数;
由式(4.5)计算线元起点半径RB:
由式(4.6)计算线元长度L:
L=2RBβ(4.6)
5)正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的参数计算方法
当终点E不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起点半径RB及终点E(XE,YE)可惟一确定正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中起点半径RB已知、终点半径RE未知,且有RB∈(0,∞)、RE∈(0,∞)并满足RB>RE,回旋线原点O'在靠近线元起点B的一侧,已知独立参数为4个;线元其余基本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矢量的方向角α1,由式(2.1)计算确定;
第二步: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的夹角α0,由式(2.2)、式(2.3)计算确定;
第三步:判定线元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由式(2.4)确定;
第四步:确定回旋线原点O'的总体坐标(XO',YO'),以及线元起点B处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处切线方向的偏转角βB;
采用二分法试算确定;根据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回旋线偏转角一般范围,有βBmin=0、βBmax=π;
第1次试算时,令偏转角由式(5.1)获得回旋线在原点O'处的切向角α'O':
以回旋线原点O'为相对坐标原点,以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Y'轴,建立回旋线局部坐标系O'X'Y';
线元起点B(XB,YB)为回旋线上的确定点,且已知点B处的回旋线曲线半径R=RB、已知点B处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的偏转角按“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相对坐标计算方法,采用式(3.2)、式(3.3)得到相对坐标系O'X'Y'下点B的相对坐标(DX',DY');
根据点B的相对坐标(DX',DY')数值、点B的总体坐标(XB,YB)以及回旋线原点O'处的切向角α'O',采用极坐标法即式(5.2)-式(5.5)计算得到回旋线原点O'的总体位置坐标(XO',YO');其中(XQ,YQ)为点Q的整体坐标,而点Q为通过点B向局部坐标系的+X'轴作垂线所得的垂足点;
α'1=α'O'+0.5πδ0+π(5.2)
α'2=α'O'+π(5.4)
已知完整型回旋线的原点O'坐标(XO',YO')、回旋线原点O'切向角α'O',以及回旋线上的确定点E坐标(XE,YE),采用“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总偏转角β参数的迭代计算方法式(3.5)-式(3.7),获得点E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的偏转角进而采用“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他参数计算方法式(3.9),获得点E处的曲线半径RE;
再按式(5.6)计算参数μ:
若|μ|≤ξ=1.0e-3,则已获得回旋线原点O'整体坐标(XO',YO')的准确解及点B处的偏转角第四步完成;
若|μ|>ξ=1.0e-3,如果μ>0,则令如果μ<0,则令再令进入第2次试算,获得第2次试算的回旋线原点O'坐标、新偏转角再计算参数μ,...,直至满足条件|μ|≤ξ=1.0e-3,获得回旋线原点O'整体坐标(XO',YO')的准确解及点B处的偏转角完成第四步;
第五步:线元偏转角β确定及线元终点E的曲线半径RE计算;
根据第四步计算最后获得的由式(5.7)计算线元偏转角β:
第四步计算最后获得的RE,即为线元终点E的曲线半径RE;
第六步:计算正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余各参数;
按式(5.8)计算线元终点E的切向方向角αE:
αE=αB+δ0β(5.8)
由式(5.9)计算线元长度L:
6)反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的参数计算方法
当终点E不在起点切线方向上时,由起点B(XB,YB)、起点切向角αB、起点半径RB及终点E(XE,YE)可惟一确定反向非完整型回旋线;其中起点半径RB已知、终点半径RE未知,且有RB∈(0,∞)、RE∈(0,∞)并满足RB<RE,回旋线原点O'在靠近线元终点E的一侧,已知独立参数为4个;线元其余基本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矢量的方向角α1,由式(2.1)计算确定;
第二步:计算起点切线方向与矢量的夹角α0,由式(2.2)、式(2.3)计算确定;
第三步:判定线元的左右偏转方向,确定转向符号δ0值,由式(2.4)确定;
第四步:确定回旋线原点O'的总体坐标(XO',YO'),以及线元起点B处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处切线方向的偏转角βB;
采用二分法试算确定;根据反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的特点,以及道路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的回旋线偏转角一般范围,有βBmin=|α0|、βBmax=π;
第1次试算时,令偏转角由式(6.1)获得回旋线在原点O'处的切向角α'O':
以回旋线原点O'为相对坐标原点,以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为相对坐标系+X'轴、以+X'逆时针旋转90°方向为+Y'轴,建立回旋线局部坐标系O'X'Y';
线元起点B(XB,YB)为回旋线上的确定点,且已知点B处的回旋线曲线半径R=RB、已知点B处的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的偏转角按“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相对坐标计算方法,采用式(3.2)、式(3.3)可得到相对坐标系O'X'Y'下点B的相对坐标(DX',DY');
根据点B的相对坐标(DX',DY')、点B的总体坐标(XB,YB)以及回旋线原点O'处的切向角α'O',采用极坐标法即式(6.2)-式(6.5)可计算得到回旋线原点O'的总体位置坐标(X'O',Y'O');其中(XQ,YQ)为点Q的整体坐标,而点Q为通过点B向局部坐标系的+X'轴作垂线所得的垂足点;
α'1=α'O'-π-0.5πδ0(6.2)
α'2=α'O'+π(6.4)
已知完整型回旋线的原点O'坐标(XQ,YQ)、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α'O',以及回旋线上的确定点E坐标(XE,YE),采用“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总偏转角β参数的迭代计算方法式(3.5)-式(3.7),获得点E切线方向相对于回旋线原点O'切线方向的偏转角采用“正向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他参数计算方法式(3.9),获得点E处的曲线半径RE;
再按式(6.6)计算参数μ:
若|μ|≤ξ=1.0e-3,则已获得回旋线原点O'整体坐标(XO',YO')的准确解及点B处的偏转角第四步完成;
若|μ|>ξ=1.0e-3,如果μ>0,则令如果μ<0,则令再令进入第2次试算,获得第2次试算的回旋线原点O'坐标、新偏转角再计算参数μ,...,直至满足条件|μ|≤ξ=1.0e-3,获得回旋线原点O'整体坐标(XO',YO')的准确解及点B处的偏转角第四步完成;
第五步:线元偏转角β确定及线元终点E的曲线半径RE计算;
根据第四步计算最后获得的由式(6.7)计算线元偏转角β:
第四步计算最后获得的RE,即为线元终点E的曲线半径RE;
第六步:计算反向非完整型回旋线线元其余各参数;
按式(6.8)计算线元终点E的切向方向角αE:
αE=αB+δ0β(6.8)
由式(6.9)计算线元长度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4181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发动机的进气温度控制装置
- 下一篇:驾驶辅助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