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33066.1 | 申请日: | 2016-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4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何泽军;何锡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索广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22 | 分类号: | H04N5/222;H04N7/14;H04N19/172 |
代理公司: | 11411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清彦 |
地址: | 5101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视频 通信 信道 数据 编织 远程 提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受提示目标机位;检测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的远程提示灯的状态;所述远程提示灯包括内置或/和外置提示灯;在视频通信信道中使用复合数据编织的方式合成远程提示指令并将其发送给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从所述视频通信信道中对所述远程提示指令进行识别和提取;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根据所述远程提示指令的指令表对其内置或/和外置提示灯进行点亮、熄灭或调色。实施本发明的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导播人员、拍摄人员和表演人员多个工作组交互体验较好、能协同工作、提示反馈较为准确、使用空间不受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拍摄的传输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节目制作和大型活动对制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制作团队越来越大,协同配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传统的对讲呼叫协同使用场景不同,很多制作现场对导播人员、摄录人员和表演人员基于对讲协同或者单一提示单元协同是极为不便捷的,需要新的提示系统来提高整个团队对节目的制作效率。
在传统技术中,导播人员对摄录人员和表演人员的提示操作都是通过典型的单线直流提示灯来完成的。这在人员少、小规模制作阶段是合理的,但在大型活动或大型节目制作时代,由于机位的跨空间分布、摄录人员及表演人员大规模增加,这种非网络化的结构是无法实施和使用的。
目前,对传统的单线直流提示灯的一个常用替代技术是通过在传输电缆中叠加提示灯指令来实现的。导播人员通过切换台进行远程提示应用。但是这种方法只能通过外接提示灯的方式实现,不但不能充分提示拍摄人员,甚至会让拍摄人员、表演人员产生不同步的工作行为,极其影响节目制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现有的技术或方法都无法有效解决在目前节目制作或大型活动中导播人员、拍摄人员和表演人员协同工作的需求,存在交互体验差、提示反馈不准确、使用空间受限等问题。这是目前阻碍高品质节目制作、大型活动摄录播出的主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导播人员、拍摄人员和表演人员多个工作组交互体验差、不能协同工作、提示反馈不准确、使用空间受限的缺陷,提供一种导播人员、拍摄人员和表演人员多个工作组交互体验较好、能协同工作、提示反馈较为准确、使用空间不受限的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确定受提示目标机位;
B)检测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的远程提示灯的状态;所述远程提示灯包括内置或/和外置提示灯;
C)在视频通信信道中使用复合数据编织的方式合成远程提示指令并将其发送给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
D)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从所述视频通信信道中对所述远程提示指令进行识别和提取;
E)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根据所述远程提示指令的指令表对其内置或/和外置提示灯进行点亮、熄灭或调色。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确定受提示目标机位时,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在接入视频通信信道网络时,根据同步协议与指令网络进行握手认证并加入受控网络。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中,在所述步骤B)中检测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的远程提示灯的状态时,通过反向读取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向远程提示指令下达节点反馈当前远程提示灯的状态处于工作态或者非工作态。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视频通信信道数据编织的远程提示方法中,在所述步骤B)中,还包括对所述受提示目标机位的适配器状态值和机身状态值的读取和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索广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索广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30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