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检测微孢子虫孢子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331966.2 申请日: 2016-05-19
公开(公告)号: CN106770149A 公开(公告)日: 2017-05-31
发明(设计)人: 王桂文;黄旭华;戴圣生;黄深惠;王晓春 申请(专利权)人: 王桂文
主分类号: G01N21/65 分类号: G01N21/6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30007 广西壮族自治***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快速 检测 孢子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直接检测病原菌微孢子虫孢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单细胞真核生物,目前将其归类为真菌。微孢子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侵染期(孢子发芽)、繁殖期(裂殖生殖)和孢子形成期等3 个阶段。孢子是微孢子虫的成熟细胞,随寄主粪便排泄到体外而到处扩散,感染新的寄主,而孢子的发芽是微孢子虫侵染寄主的关键起始。

微孢子虫的寄主很广泛,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引起许多昆虫、水产动物甚至灵长类动物等的严重病害。目前已发现有150多属,1400余种。其中,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简称N.b)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微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家蚕。家蚕微粒子病就是由N.b感染、寄生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蚕病,可以通过食下传染或胚种传染,对家蚕具有很强的危害性,被各国列为蚕种生产唯一的检疫病害。随着我国蚕丝业的发展,蚕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和蚕业生产的威胁也日趋严重。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疫病,家蚕微孢子虫不仅可寄生在家蚕幼虫、蛹、蛾的多种组织内,并能经蚕卵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对蚕业生产尤其是蚕种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而且极易导致蚕茧品质和产量的下降,严重影响蚕丝产业链下游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家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研究是养蚕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用价值。

国内外研究者对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从最早的肉眼鉴定方法发展到显微镜检查以及目前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的检测技术。而对家蚕微孢子虫的诊断方法的研究,包括光学镜检、电镜检查、血清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光学镜检虽然相对比较可靠、简便,但是其检测灵敏度较低,一般需要在感染的晚期才能观察到,检测存在极大的滞后性。电镜检查必须经过超薄切片后再进行电镜观察,对技术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尚且不能实用地进行诊断鉴别。分子生物学中的对微孢子虫的检测方法虽然在灵敏度以及特异性等方面比传统的显微镜检法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该方法对操作人员的实验技术要求高,观察结果染色时使用的染液对人体也会造成较大的毒性。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是实时、快捷、高效、准确和低价。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既快速、简便、高效又能够在基层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1]李俊强,孙芳芳,王荣军,张龙现. 环孢子虫食源性感染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5,07: 261-267.

2. 王 丽,崔旭初,童永发,靳桂才,田向红,夏云婷,查玉娥,张 荣. 人畜粪便隐孢子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04:26-28.

3. 王永宾,刘吉平. 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02:161-166.

4. 张 冰,张 杰,许 杰,何惠君,巴图艾德尼. 隐孢子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4,02:56-60.

5.刘清明,邱国祥,李林山,林忠芬,钟苏苑,张桂玲,胡智明. 图像识别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孢子的研究概述. 广东蚕业,2013,(4): 45-47.

6.Fu Z, He X, Cai S, Liu H, He X, Li M, Lu X: Quantitative PCR for detection of Nosema bombycis in single silkworm eggs and newly hatched larvae.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16, 120: 72-78.

7. Yan W, Shen Z, Tang X, Xu L, Li Q, Yue Y, Xiao S, Fu X: Detection of Nosema bombycis by FTA cards and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 Current Microbiology, 2014, 69(4): 532-54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桂文,未经王桂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19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