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碱渣废液进行分离、洗涤、脱氯的综合装置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25105.3 | 申请日: | 201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6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忠;辛兵;王秉钧;王保国;马中山;崔小光;刘立安;卢玉澎;罗海贵;赵振旺;云玉娥;史云栋;张晓英;高保京;张彪;孙二明;夏旭春;王健璠;马红;张润泽;耿县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5/00 | 分类号: | C02F5/00;C02F1/52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明淑娟 |
地址: | 063305***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液 进行 分离 洗涤 综合 装置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碱渣废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碱渣废液分离、洗涤、脱氯的综合装置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综合装置包括变频驱动单元、间隙调整单元、雾化洗涤单元、排料螺旋单元、导料壳体单元、重力沉降箱体单元、扩容弥散单元、震荡除垢单元、自动控制单元和有效成分溢流单元;该装置解决了现有设备体积、重量大、占地面积大、总体投资大、处理能力低、故障率高、设备检修及维护费用高,设备功能单一的问题。本发明能将碱渣废液中直径大于0.2mm的有害固体颗粒100%分离出去,有效成分不流失,使其达到国家对建筑行业原材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指标要求,且变废为宝,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碱渣废液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对碱渣废液进行分离、洗涤、脱氯的综合装置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氨碱法纯碱生产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的碱渣废液,碱渣废液的后续处理是制约纯碱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碱渣废液的成分为水、碳酸钙、碳酸镁、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钙、硫酸镁、二氧化硅及少量酸不溶物,固体颗粒物为碳酸钙、二氧化硅、酸不溶物,目前氨碱法纯碱生产企业都是将碱渣废液排放到专门修建的碱渣场储存,一旦碱渣废液泄露就会造成恶性环境污染事件,目前同行业因碱渣泄露引发的的环保事件经济损失惨重,社会影响很大。目前国内传统的大规模工业化碱渣废液固相分离、洗涤、脱氯的方法是使用澄清桶、洗泥或砂桶、沉淀池、浓缩池、回转筛等设备联合使用进行处理,这些设备体积、重量大,占地面积大,总体投资大、处理能力低,故障率高,设备检修及维护费用高,设备功能单一。
随着国家“三废”排放监管力度的加强和环保压力的加大,烟道气脱硫是企业必须实施的强制性规定,而用碱渣废液中的有效成分替代传统的脱硫剂,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给烟气排放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不仅解决了纯碱厂因废液储存而带来的企业生存问题,且变废为宝,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碱渣废液中直径大于0.2mm的固体颗粒不能用于脱硫剂制备,需要将直径大于0.2mm的固体颗粒从碱渣废液中全部分离出去,有效的浆料成分不能流失;同时对分离出的固体颗粒进行洗涤、脱氯,并达到国家对建筑行业原材料中氯离子含量的指标要求,作为工程建设的原料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对碱渣废液进行分离、洗涤、脱氯的综合装置及其应用。解决了现有设备体积、重量大、占地面积大、总体投资大、处理能力低、故障率高、设备检修及维护费用高,设备功能单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对碱渣废液进行成分分离、洗涤、脱氯的综合装置,该装置包括变频驱动单元、间隙调整单元、雾化洗涤单元、排料螺旋单元、导料壳体单元、重力沉降箱体单元、扩容弥散单元、震荡除垢单元、自动控制单元、有效成分溢流单元。
该变频驱动单元由电机、减速机、变频器以及DCS远传控制系统组成,减速机输出端与排料螺旋单元通过联轴器相连接,减速机壳体通过螺栓固定于导料壳体单元上。
间隙调整单元固定于导料壳体单元上端。
雾化洗涤单元固定于导料壳体单元的上端。
排料螺旋单元上端与变频驱动单元的减速机相连接,安装于导料壳体单元内。
导料壳体单元的上部固定雾化洗涤单元,下半部分与重力沉降箱体单元固定连接。
重力沉降箱体单元为锥台式箱体结构,上部开设溢流口,与有效成分溢流单元相连接,外壁安装有震荡除垢单元,下部与导料壳体单元相连接。
扩容弥散单元固定于重力沉降箱体单元内部。
震荡除垢单元安装于重力沉降箱体单元的侧面外壁上。
有效成分溢流单元为上部敞口式箱体结构,与重力沉降箱体单元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251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