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电叶片模具用抽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16930.7 | 申请日: | 201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4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廖志勇;赵征征;成腾龙;杜雷;杨文涛;魏刚;孙满仓;毛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54 | 分类号: | B29C70/54;B29C70/44;B29L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李阳,于洁 |
地址: | 412007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叶片 模具 用抽气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叶片模具用抽气装置,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真空箱,两真空箱同向相邻设置,两真空箱之间设有电磁阀,电磁阀控制两真空箱之间的连通与切断,两真空箱分别对应风电叶片模具的两面,其中,模具为PS模具或SS模具;两真空箱设置有多个真空泵,多个真空泵集中设置于两真空箱的上板,多个真空泵与两真空箱之间通过气管连接;每个真空箱均设有一负压传感器,负压传感器设置于每个真空箱的上板,负压传感器连接至控制箱并将两真空箱的内部压力数据传输到控制箱;控制箱包括失电报警模块、相序保护模块、漏气报警模块,用于集中控制抽气装置并提供反馈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设备,特别地,涉及一种风电叶片模具用抽气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复合材料叶片大多采用组装方式制造,一般是先在特有的模具上分别成型叶片主梁、腹板及其他部件,然后在主模具上把两个壳体、腹板及其它部件通过结构胶粘剂胶接组装在一起,合模加压固化后制成整体叶片。叶片的成型以真空辅助灌注工艺为主,其方法是将纤维增强材料和泡沫材料等直接铺放在模具上,然后用真空袋包覆、密封模具,接着用真空泵抽气至负压状态,最后树脂通过进胶管进行灌注,直到浸透整个玻纤布铺层,然后加热固化成型。
在整个叶片成型的过程中,真空灌注属于最关键工艺,灌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叶片的性能。而真空抽气系统又是影响真空灌注的关键因素,因此,好的真空抽气系统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对叶片质量的提升也能起到关键作用。现在行业内真空抽气工序大部分采用多台真空泵并联运行的方式,该方式具有多种缺陷:真空泵分布分散,分别位于模具的叶尖、叶根,且分列为两个面(PS/SS模具),其控制方式为手动独立控制,使用时需要单独控制每台真空泵,操作复杂;同时,真空泵在抽气过程中缺乏闭环控制,电机持续运行,造成系统能耗增加、泵磨损较大,需要定期维护检修,维护、使用成本高;另外,真空抽气无异常反馈、告警能力,无信号采集能力,在抽气过程中发生泄漏或者其他异常往往没法得到及时响应,容易造成质量事故。
现有生产工艺中真空泵操作复杂、维护使用成本高、容易造成质量事故等的缺陷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电叶片模具用抽气装置,该装置抽气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易于使用与维护、且保证安全。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模具用抽气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风电叶片模具用抽气装置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真空箱,两真空箱同向相邻设置,两真空箱之间设有电磁阀,电磁阀控制两真空箱之间的连通与切断,两真空箱分别对应风电叶片模具的两面,其中,模具为PS模具或SS模具;
两真空箱设置有多个真空泵,多个真空泵集中设置于两真空箱的上板,多个真空泵与两真空箱之间通过气管连接;
每个真空箱均设有一负压传感器,负压传感器设置于每个真空箱的上板,负压传感器连接至控制箱并将两真空箱的内部压力数据传输到控制箱;
控制箱包括失电报警模块、相序保护模块、漏气报警模块,用于集中控制抽气装置并提供反馈信息。
其中,每个真空箱均设有一机械负压表,机械负压表设置于每个真空箱的上板靠近负压传感器的位置,机械负压表示出能为维护巡检提供依据的压力数值。
其中,每个真空箱上设有检修法兰,检修法兰设置于每个真空箱前板,检修法兰用于在维护巡检时开启真空箱。
其中,气管上设有电磁阀与手动阀,电磁阀与手动阀在真空泵停机后切断该支回路,防止真空泵漏气。
并且,每个真空箱还设有抽气接头,抽气接头用于在维护巡检后或漏气后抽取每个真空箱内的气体,抽气接头用于连接模具主管道进行真空抽气,该接头的布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16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