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粘度介质配流式混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09370.2 | 申请日: | 2016-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梁;刘稳;邓严;邓兰;孙切;何虹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5/04 | 分类号: | B01F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 介质 配流式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粘度介质配流式混合器,具体应用于稠油掺稀降黏输送、井下稠油稀油混合等领域,也可以应用于石化行业高粘度介质添加新介质的场合。
背景技术
稠油作为一种非常规石油资源,由于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粘度高,流动阻力大等特点,导致稠油的开发难度极大。而在稠油地面储运中,需要降黏减阻以改善其流动性,降低输送过程中的动力损耗和热力损耗。目前,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主要有加热、掺稀和掺热水等方法。而在掺稀集输工艺中,由于稠油区的稀油资源匮乏,需要严格控制掺稀比例,达到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能尽量减少稀油用量的目的。目前掺稀集输工艺主要为掺稀混输,在掺稀混输的过程中,尽管稀稠油比例已达到1:1~1.5:1以上,集输管线中仍会出现一段稀油、一段稠油的混合不均匀现象,因此,为改善管线集输过程中的稀油利用率,急需一种适配于高粘度介质运输的混合装置。
另一方面,石化行业高粘度介质混合通常采用机械搅拌式混合装置,这种混合装置不仅耗能大,整体结构较为复杂,且搅拌器相关设备运行维护费用高。因此,工艺管线上直接增加配流器的掺混方式具有更大优势。
因此,本发明特提供一种高粘度介质配流式混合器,采用在高粘度介质主流场内逐渐均匀添加另外介质的方式,两种介质自然混合,流动阻力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了克服稠油掺稀油混合过程中,稀稠油混合效果不佳、混合器流动阻力过大等问题,以及石化行业高粘度介质通过搅拌器混合造成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特提供一种高粘度介质配流式混合器,可以用于石化行业其它高粘度介质混合的场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粘度介质配流式混合器,包括管体、支管、指形管,支管从管体侧面伸入管体内,所述管体为高粘度介质的管道或者短接或者其他局部管段,指形管呈放射状分布,指形管大端焊接到一起并焊接到支管上,其特征在于:
支管从管体侧面伸入管体内,指形管为锥形圆筒,指形管大端焊接到一起并焊接到支管上;顺着管体内流体流动方向,多个指形管呈放射状展开,指形管尖端散开分布到管体整个横截面;在指形管尖端对应的管体横截面上,管体中心位置指形管排布密度大于管体边缘位置指形管排布密度;
指形管尖端位置设置侧孔,所述侧孔顺着管体内流场方向向着指形管尖端偏斜,指形管轴线和侧孔轴线夹角范围为30~88°。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采用在高粘度介质流场中添加新介质的方式,依靠介质自然流动实现混合,不需要将流体扰动起来,附加阻力小,更加适用于高粘度介质混合;2、可以根据高粘度介质主流场流速分布不同来布置指形管排布,在高速区域指形管密度大,低速区域排布密度小,两种介质混合均匀度更加容易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发明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指形管剖视图。
图中:1.管体;2.支管;3.指形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发明作以下描述。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局方向来确定的。
支管2从管体1侧面伸入管体1内,所述管体1为高粘度介质管道或者短接或者其他局部管段。指形管3为锥形圆筒,指形管3大端焊接到一起并焊接到支管2上;顺着管体1内流体流动方向,多个指形管3呈放射状展开,指形管3尖端散开分布到管体1整个横截面,在指形管3尖端对应的管体1横截面上,管体1中心位置指形管3排布密度大于管体1边缘位置指形管3排布密度。
指形管3尖端位置设置侧孔,所述侧孔顺着管体1内流场方向向着指形管3尖端偏斜,指形管3轴线和侧孔轴线夹角范围为30~88°。
本发明的原理是:
高粘度介质从管体1中心流过,另一种介质从支管2流出并通过指形管3添加到管体1介质主流场中,两种介质逐渐混合。放射状分布的指形管3对整个流场起到一定扰动作用,更加有利于两种介质之间的混合。管体1内介质中心流速大边缘流速小,所以指形管3尖端在管体1横截面中心位置分布多,边缘分布少,更加有利于两种介质混合浓度均。这样,本发明依靠管体1内介质自身的流动,实现两种介质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93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