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钛酸锂/炭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04608.2 | 申请日: | 2016-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9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宋怀河;唐波;李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5;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钛酸锂 复合材料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外加碳源原位合成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新一代绿色高能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因其电压高、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手机、计算机、电动车等电源领域。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材料。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大多数采用炭材料,但是炭负极材料存在一些缺陷:首次放电过程中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形成表面钝化膜,导致电解液的消耗以及首次库伦效率较低;炭电极与金属锂的电极电位相近,在电池过充电时,可能会在炭电极表面析出金属锂,形成锂枝晶造成短路,引发安全问题等。因此,寻找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尖晶石型的钛酸锂(Li4Ti5O12)作为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在嵌入或脱出的过程中,其晶型不发生变化,体积变化小,因此被称为“零应变材料”,能够避免充放电循环中由于电极材料的反复收缩而导致的结构破坏,从而提高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具有不与电解液反应、 充放电电压平台比较高且平稳、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且比较容易制备的优点,是很有潜力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Yi T F, et a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11): 5750-5777]。但是,由于Li4Ti5O12是一种绝缘材料,其电导率低,从而导致在锂电中的应用存在倍率性能较差的问题,若应用于动力车、大型储能电池等领域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Li4Ti5O12材料理论比容量较低,只有175 mA h g-1(充放电电压范围为1~3V)和285 mA h g-1(充放电电压范围为0~3V),因此,对于Li4Ti5O12进行改性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常用的改性方法是将其纳米化[Kim D H, et al.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5, 7(12): 1340-1344]、包覆或是掺杂离子[Huang S, et al.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7, 165(1): 408-412]、金属或碳[Li H, et al.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2, 48(9):1201-1217],或与其他电极材料合成复合电极材料。制备炭包覆的钛酸锂大多采用高温固相法,使用外加碳源,导致成本增加,同时包覆炭在钛酸锂中分布不均匀。因此,本发明首次创新性提出了不额外增加碳源,多孔钛框架材料(Ti-MOF)提供钛源和碳源,利用其多孔特点吸附掺杂锂盐,采用一步高温固相法原位合成均匀炭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制备钛酸锂材料电化学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钛酸锂/炭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钛酸锂/炭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钛盐与有机配体按照一定配比,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搅拌得到混合溶液,对混合溶液在80~200℃进行溶剂热反应12~48h,所得的白色沉淀用有机溶剂进行离心洗涤 、过滤,80~200℃下真空烘干后得到多孔Ti-MOF;
2)将锂盐溶于溶剂中,加入步骤1)得到的Ti-MOF,两者的摩尔比为Li/Ti=0.8~8,搅拌6~24h后烘干得到掺锂的Ti-MOF前驱体;
3)将步骤2)得到的前驱体粉末在惰性气氛下600℃~1000℃煅烧6~15h,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钛酸锂/炭复合材料。
在步骤1)中,所述钛盐为钛酸四丁酯、钛酸四异丙酯、四氯化钛、三氯化钛中的一种。
在步骤1)中,所述有机配体为2,2’-联吡啶、对苯二甲酸、二甲基咪唑、均苯三甲酸、苯酚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优选对苯二甲酸。
在步骤1)中,所述钛盐与有机配体的质量比为1~6g:1~5g,优选2.4g (7 mmol):2g (12 mmol)。
在步骤1)中,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环己烷、甲醇、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苯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优选N,N-二甲基甲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46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