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载体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93827.5 | 申请日: | 2016-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5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胡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建军 |
主分类号: | B65G51/04 | 分类号: | B65G5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强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运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管道运输中所用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运载体。
背景技术
气动管道物料系统主要应用在银行、医院、饭店、行政中心等行业,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管道和运载本体来实现两个位置或多个位置之间的物料 传输,这样就可以省去人工搬运的工序,从而节省人工成本,同时还可以 提供物料传输的效率。随着气动管道物流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者 对其物料传输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事实上,如何提高气动管道物流系 统的运载能力已经是非常迫切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使用者通常会选择扩大运载本体的整体容积,来提高气 动管道物流系统的一次运输能力;但是,运载本体整体容积的增加必定会 使其长度或者宽度随之增加,而由于大部分的运载本体均是由刚性材料制 成的,所以,加大其长度或者宽度,就会大大降低其过弯能力;但是在现 有技术中,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大部分的运载管道通常具有较多的弯 道,因此,运载本体过弯能力的降低,就会直接影响气动管道物流系统的 整体运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运载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增大运载本 体的整体容积,就会降低其过弯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气动管道物流系统 的整体运输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运载体,包括:运载本体和多个支撑定型部,所述 运载本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取放物品;所述运载本体由柔性材 料制成;多个所述支撑定型部沿所述运载本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 运载本体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定型部设置在所述运载本体的外表面上。
进一步,每个所述支撑定型部均包括弧形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相对设置在所述运载本体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两端均留有空隙;所述 开口沿所述运载本体的轴线方向依次穿过设置在同一侧的多个所述空隙。
进一步,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开合件,所述开合件用于启闭所述开口。
进一步,所述运载本体的内部还设置有分隔层,所述分隔层将所述运 载本体的内部分成多个承载空间。
进一步,所述分隔层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每个所述承载空间内还设置有多个分隔袋,所述分隔袋由柔 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运载本体的至少一端由刚性材料制成,所述刚性材料制 成的端部套设有密封圈体,所述密封圈体的外部套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所述密封圈体靠近所述运载本体的一端套设有导向件。
本发明提供的运载体,包括,运载本体和多个支撑定型部,运载本体 上设置有用于取放物品的开口;运载本体由柔性材料制成,多个支撑定型 部沿运载本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在运载本体上。使用柔性材料制作的运 载本体,具有较好的弯曲、变形性能,因此,其可以随着管道的弯曲而弯 曲,从而大大提升运载体的过弯能力;同时,在运载本体上设置多个支撑 定型部,可以使运载本体保持特定的形状,避免由于盛装的物品过量,而 将运载本体撑大的情况出现;而且,为了确保多个支撑定型部不会影响运 载体的过弯能力,因此,将多个支撑定型部沿运载本体的轴线方向间隔设 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 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 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在管道内的运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运载体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运载体B-B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运载体C-C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运载本体串联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运载本体;2-第一支撑件;3-第二支撑件;
4-拉链;5-分隔层;6-分隔袋;
7-密封圈体;8-密封圈;9-导向块;
10-管道;11-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建军,未经胡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938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