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82814.8 | 申请日: | 201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3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28/06 | 分类号: | H04W28/06;H04L12/811;H04L1/1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刘松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相关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以解决集中节点和传输节点在数据传输中的功能划分无法保证很好的切换体验,系统效率较低的问题。方法为:集中节点将RLC服务数据单元SDU重组为RLC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集中节点将所述RLC PDU传输至为终端服务的传输节点,由所述传输节点根据调度的传输块的大小对所述RLC PDU重组后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终端(User Equipment,UE)和基站(eNB)之间经过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质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进行数据传输,每一层完成不同的数据处理。PDCP层主要进行安全操作和头压缩及解压缩处理,例如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健壮性包头压缩(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ROHC)和解压缩等。RLC层主要完成数据的分段、级联、按序递交及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的数据传输保障;MAC层主要完成调度以及不同逻辑信道的级联处理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操作。物理层主要完成传输块的空口发送。图1所示为用户面协议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双连接架构示意图,即UE除了与宏基站维持连接,还与一个无线接入节点维持连接,利用两个站点的资源,进行无线传输。在双连接架构中,UE的数据可以在不同的eNB之间分流处理,对于RLC及RLC以下各层的数据传输,由两个eNB分别处理。图3所示为双连接场景下的无线协议架构示意图。图4a所示为RLC层组包示意图。RLC层将RLC 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进行级联并增加RLC头(header)后得到RL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图4b所示为PDCP层组包示意图。为PDCP SDU增加DPCP header后得到PDCP PDU。
移动通信系统未来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极大提升网络容量和吞吐量,将会引入更多的传输节点,即未来为超密集网络。在超密集网络中,为了对大量的传输节点的控制面进行统一管理,需要将部分协议功能进行集中处理。该场景下,集中节点的功能和每个传输节点的分布式处理功能需要进行很好的划分,以达到提升处理消息并保证UE在传输节点之间移动时良好的切换体验。
集中节点的RLC层需要根据传输节点的MAC层调度的传输块的大小组织PDU,传输节点的MAC与集中节点的RLC层之间的交互需要在很短时间内(例如小于1ms)完成。因此当传输节点和集中节点之间为非理想回程连接,传输节点的MAC与集中节点的RLC层之间的交互时延在几个毫秒的量级时,无法进行正常的数据组包和传输。
如果将RLC层组织PDU分离到传输节点进行时,虽然不存在时延问题,但是由于RLC层的传输缓存、重传缓存、接收缓存等各类缓存中,存储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并且RLC层还缓存有比较复杂的状态信息,当UE在不同的传输节点之间切换时,缓存的用户数据和状态信息需要被清空或者前转到新的传输节点。清空缓存的用户数据和状态信息会造成一定的数据丢失或者重复操作,信息前转则需要占用额外的系统资源。无论哪种方式,都无法保证很好的切换体验,系统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以解决集中节点和传输节点在数据传输中的功能划分无法保证很好的切换体验,系统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集中节点将无线链路控制RLC服务数据单元SDU重组为RLC协议数据单元PD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828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虚拟显示场景定位穿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网络状态的编解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