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耐磨高导热电触头及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77686.8 | 申请日: | 201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8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涛;武艳强;王俊芝;薛胜辉;何本锋;刘君丽;杨晋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豫星华晶微钻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023 | 分类号: | H01H1/023;H01H1/027;H01H11/04;B22F3/105 |
代理公司: | 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6 | 代理人: | 李红卫 |
地址: | 450006 河南省郑州市经开第九大***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打印 技术 耐磨 导热 电触头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的电触头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耐磨高导热电触头及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电触头是电器开关、仪器仪表等高压电器的关键元件,承担着接通、承载、分断正常电流和故障电流的任务,电触头作为中高压开关设备中的核心部件,起着开关、导通的作用,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高压电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电触头的特点是体积小、形状复杂,且要求品种多、规格全、性能高,因此对电触头制作材料也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电触头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电磨损、抗熔焊、导电导热性、接触电阻小的性能,为满足以上条件,由于金属银具有较高的导电导热性且表面不易氧化,目前国内外绝大部分电触头采用银基材料来制备。
研究表明,在电触头开闭过程中产生的电熔焊和电弧侵蚀现象极其复杂,在电弧能量、接触电压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触头表面发生加热、熔化、汽化、流动及凝固等物理冶金过程,导致触头表面产生熔融、软化、喷溅、流动和裂纹等现象,因此要求触头材料除了具备良好的物理性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和稳定性。为了提高银基材料的性能,人们开始在银基材料中添加其它金属及氧化物构成二元、三元及多元合金来提高其抗熔焊性和耐磨耐腐蚀性,例如AgCdO、AgMe、AgSnO2、AgZnO、AgMnO2、AgC等,其中AgCdO具有优良的抗电弧侵蚀性、抗熔焊性、低而稳定的接触电阻等综合电性能,在整个电触头材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其中Cd有毒,已被大多企业禁用,目前都在研究其替代材料。
而其它金属及其氧化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其氧化物具有很低的电阻率,急剧增大了元件的接触电阻,使得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热,降低了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缩短了其使用寿命。目前这些触头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主要是粉末冶金法、合金内氧化法、预氧化法以及化学包覆法等,这些制备工艺过程复杂,需要多套的设备及工艺,占地面积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耐磨高导热电触头,同时提供其制备工艺是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耐磨高导热电触头,所述电触头的原料由Ag粉和纳米钻石烯粉混合得到。
所述Ag粉和纳米钻石烯粉混合的重量比为98︰2~90︰10。
所述Ag粉的粒度为250目以下,纳米钻石烯粉由平均粒度分别为20nm、50nm、250nm的三种粒度的纳米钻石烯按重量配比为10~20︰30~50︰40~60混合制成。
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高耐磨高导热电触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纳米钻石烯粉与Ag粉按比例混合得到混合粉末;
2)将混合粉末倒入3D打印机中的粉末缸中;
3)在计算机中建立纳米钻石烯与Ag粉电触头三维模型,选择3D打印中的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进行3D打印成型;
4)打印结束后清扫表面的松散的粉末,即可制得成型坯件,剩余的粉末循环利用;
5)成型坯件经再次烧结冷却即得。
步骤3)中3D打印的具体操作为:先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完成打印;每一层的打印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在需要成型的区域喷洒一层粘接剂;第二步:喷洒一层均匀的混合粉末,粉末遇到粘接剂会迅速固化粘结,没有粘接剂的区域仍保持松散状态,这样在一层粘接剂一层粉末的交替下,实体模型被“打印”成型。
打印过程所用粘接剂为耐高温导电银胶。该粘接剂液滴本身很小,不易扩散,且具有较强粘接性,最为关键的是导电银胶中含有金属银粉,不会引入其它杂质金属。
所述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是利用Nd:YAG激光器对粉末材料进行选择性烧结;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的参数为:激光功率为11~15W,扫描速率为1600~2000mm/s,扫描间距为0.06~0.14mm,分层厚度为0.06~0.1mm。步骤5)中烧结的条件为:99.99%氮气保护,烧结温度为400~500℃,烧结时间为4~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豫星华晶微钻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豫星华晶微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76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绝缘防护罩
- 下一篇:一种氮掺杂竹节状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