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即时通信消息的阅后回执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76650.8 | 申请日: | 201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2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高曦;钟力;王霄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58 | 分类号: | H04L12/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时 通信 消息 回执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即时通信技术领域,涉及即时通信的安全功能技术实现,特别涉及实现即时通信阅后回执功能的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用户之间利用网络进行即时消息的发送与接收过程,能够传送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信息,是非常普遍和受欢迎的网络应用之一。典型的IM应用有微信、QQ、Linkdood、米聊、WhatsApp和Telegram等。
目前,互联网大众化的IM应用基本没有阅后回执功能。随着移动办公的发展和对即时通信安全的需要,目前一些安全即时通信系统逐渐有了阅后回执功能,比如Linkdood和Telegram。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阅后回执实现方法,通过在消息中嵌入阅后回执标签,能够在点对点和组群即时通信中发送阅后回执消息,提升了即时通信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即时通信的安全,提供一种即时通信消息的阅后回执实现方法。它通过在即时通信消息中嵌入阅后回执标签,在接收方阅读消息时触发产生回执消息,使发送方能够确认接收方已阅读消息。
本发明的一种即时通信消息的阅后回执实现方法,用于给发送方确认接收方已收到并阅读了自己发送的即时通信消息,分为如下步骤:
S1:发送方将要发送的即时通信消息打上阅后回执标签;
S2: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该消息;
S3:接收方收到并阅读该消息;
S4:接收方查看该消息中是否存在阅后回执标签;
S5-1:如果有,接收方自动产生回执消息并发给发送方;
S5-2:如果没有,接收方不自动产生任何消息;
S6:发送方收到回执消息。
在所述阅后回执实现方法中,阅后回执是指新的即时通信消息被接收方阅读后,接受方自动向发送方发回一条包含消息已阅内容的即时通信消息。所述回执标签内置在即时通信消息的消息头中。接收方既可以是单个的即时通信用户账号,也可以是一个以上的即时通信用户账号,还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即时通信组群。
所述步骤S3接收方收到并阅读该消息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1)用户点击收到的即时通信新消息,随即该消息被置为已读状态;
(2)即时通信新消息被推送到已打开的即时通信会话中,随即该消息被置为已读状态。
在所述步骤S5-1接收方自动产生回执消息并发给发送方之前,接收方收到的消息应包含阅后回执标签并被置为已读状态。
在所述阅后回执实现方法中,回执消息的内容包括新消息被置于已读状态的时间、接收方即时通信用户账号和消息已阅信息等。
在步骤S6发送方收到回执消息,发送方就可确认接收方已收到并阅读了自己发送的即时通信消息。
回执消息只能被成功发送一次,接收方再次阅读该消息时,将不会再产生和发送回执消息。
通过本发明,用户能够知晓自己发出的即时通信消息对方是否已阅,提升了即时通信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即时通信消息的阅后回执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阅后回执消息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即时通信消息的阅后回执实现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给发送方确认接收方已收到并阅读了自己发送的即时通信消息,分为如下步骤:
S1:发送方将要发送的即时通信消息打上阅后回执标签;
S2: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该消息;
S3:接收方收到并阅读该消息;
S4:接收方查看该消息中是否存在阅后回执标签;
S5-1:如果有,接收方自动产生回执消息并发给发送方;
S5-2:如果没有,接收方不自动产生任何消息;
S6:发送方收到回执消息。
在所述阅后回执实现方法中,阅后回执是指新的即时通信消息被接收方阅读后,接受方自动向发送方发回一条包含消息已阅内容的即时通信消息。接收方既可以是单个的即时通信用户账号,也可以是一个以上的即时通信用户账号,还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即时通信组群。
所述步骤S3接收方收到并阅读该消息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1)用户点击收到的即时通信新消息,随即该消息被置为已读状态;
(2)即时通信新消息被推送到已打开的即时通信会话中,随即该消息被置为已读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66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